2021-10-15 妈,你别催我
一看表十点半了,就连唤了几声孩子想催他睡觉,他没应声,我便提高分贝,他回应:妈妈,你别催了,我看会儿自己就睡了。他那么一回答,我立刻意识到我这又多此一举了。如果我以了解理解他的态度说这句话,我一定会走到他床前,问问他此刻在读什么,挺晚了怎么还在看。而不是这么敷衍的说让他觉得烦的话。
他此刻正沉浸在书世界中,但他能做到一会儿就放下书睡觉。这种自觉,我想想我是没有的。一个没有自觉的人,拿着自己看书入迷熬夜的经验,去要求他。沟通中我还是把自己放在了前边,没有把他当他。他每晚睡前都看书,大部分时间都会看会儿就睡,时间的把握要比我到位。
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验,而不考虑别人或者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沟通,是低效无效甚至消极的。但这样的情形在我和孩子之间经常上演。比如,我认为他要迟到,就不断地催他快点;比如,他洗碗时我得事无巨细的告诉他怎么洗怎么洗,他就回我一句:好像谁不知道一样。他写作业拿手机查资料,我想他一定没有主动思考,后来一检查其实并不是。
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我经常在以自我为中心、直觉思维的陷阱里而不自知。那我的直觉思维从何来呢,一是沟通的惯性,平常和人交流,特别是亲密关系之间,没有意识到是这是“双方”均参与,都需要表达和回馈的过程。以自我感受为主,不够尊重对方的体验和感受。二是容易被情绪主导,比如和孩子交流,先浮现的是应试教育的焦虑和恐惧,将与孩子的沟通带进了这样的场景,势必焦虑多,交代多,嘱咐多,将学习放在一切之前,忽视了孩子的态度和需求。
李老师每次都讲看“见“,这个”见“真是太重要了。在我们说话之前,非常有必要”观“一”观“自己,觉察自己的欲望和本心,再看一看别人,看别人的过去和当下,“见”到他的状态和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对方感觉自己是被接受的,理解的,沟通的桥梁才能搭建起来,说的话才有效,达到了沟通的目的。
这又回到了“定”的智慧中。我们终其一生,要修炼的就是“定”的智慧,“定”下来,才能察觉,才能内观外观,才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如何提高“定”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一是保持警醒的觉知,再就是修炼“定”“观”功夫。最近听“正念”一书,“正念”这种功夫不比世界上最难的课题简单,但又是非常有助于我们提高智慧。是否能够修炼成功,由个人的毅力、坚持、悟性等素质决定。但是将“正念”这种意识放在我们的意识觉知中,即使没有可以去修炼,但我们做事的时候,势必也会提醒自己,专注于当下,“定”下来,再去说话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