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浅读生活家古代文化

“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可爱的小

2017-04-19  本文已影响294人  川葉

四川有个小苏轼:

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美誉,大熊猫故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绚丽多彩,九寨沟、都江堰、乐山大佛这些都是大家不能在熟知的地方了,但在四川有个不大的地方,在千年万古的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有个眉州,叫做眉山镇。

“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可爱的小苏轼《一》

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在眉山镇,风景秀丽的街道上,有个小康之家,庭院前有高大的梨树,美丽的池塘,花果树木,墙外还有那一排排的翠竹。从庭院里房子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以后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有那著名“东坡肉”。

名字的由来:

苏轼父母在苏轼出生前有三四个孩子,但都是小小年纪就夭折。所以,苏轼现在成了他家的老大。他父亲给了他和弟弟苏辙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是苏洵也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也交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名二子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

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一辆车子的轮子有用;轮子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

苏洵希望小苏轼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即使有才华,请憋到肚子里,在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

苏辙呢,更有意思了,辙是车轮子的印儿,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祸与福的关系。

知子莫若父,他了解他的这个小儿子,性格很沉稳,不像他那个哥哥苏轼,老顽童一样。

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

“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更有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学习的一面。

在《宋史》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苏轼的母亲正在教孩子《后汉书·范滂传》,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

十多岁的苏轼仰着小脸,用明亮又充满智慧的双眼望着母亲,甚至带着还有些稚嫩的声音对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脑瓜子很是聪明,他提出了一个反问句,如果我长大了,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来反问自己的母亲。

大家想想如果是自己怎么回答:

No.1,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

No.2,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范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们还是好好活着的好啊!

No.3,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忠呢,在家给我待着。

其实哪一种回答都很难说哪一种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

但是程夫人却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

什么叫人格教育?

什么叫道德教育?

什么叫思想政治工作?

什么叫做潜移默化?

什么叫做以身作则?

这些我们在程夫人的言传身教上都看到,感受到了。

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给他的良好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

在学校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道德的情操是不是更为重要,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认真的认识到这一点。

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像苏轼一样,像范滂,岳飞那样,但是,请不要说出,做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话,这种让人不耻的行为。

“教书育人”不止教书,还要育人。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冲击下,无论什么都用数据说话,就连两口子吵架也不例外,最终吵的不是别的而是谁挣得多,谁就有话语权一样。

各种培训班,提高班的不断崛起,昂贵的费用,把大家推向了成绩至上,却忽略了孩子的重要养成。

育人是个光荣又是艰难的长期工作,如何把一个还是零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养成,而不单一的分数人格。

学校,家庭,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榜样,因为榜样的体现,才能展现出下一代社会的风气的体现,不是吗?育人———一直在讲的课题,一直进行的课题,一直没有完善的人生课题......

但是,苏轼却是个很幸运的孩子,得到父母关爱,道德教育,文化学习,各方面都给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苏轼六岁开始进私塾学习,和每个孩子一样,枯燥的背诵,但是,他却有种方法,就是用常见的暗喻,典故来借用理解的读书方法,也经常把文章抄下来,加深记忆,同时又练得一手好字!他还喜欢朗读,每天晚上都会给大家朗读一些文章,在学习的同时也热爱大自然,观察一切事物。

未完待续......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paper_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