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
转载
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这“止”字,不是画地为牢的困守,
而是千帆过尽后,对生命疆界的清醒丈量。
当奔涌的浪头撞上礁石,飞溅的恰是天地间最通透的觉悟。世人常叹“身不由己”:
案牍堆积如山,病骨支离犹自苦撑;
人情往来如网,心力交瘁强作欢颜;
物欲翻涌似潮,千金散尽方觉虚空……
我们总在“再进一步”的执念中迷失,
却不知悬崖勒马是勇,急流勇退为智。
曾国藩早有警醒:“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止工作之贪:留白处自有乾坤
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官拜上将军。
当世人争逐庙堂高位时,他见宫中“飞鸟尽,良弓藏”之象,
毅然泛舟五湖,三散家财。
司马迁在《史记》叹曰:“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菜根谭》有言:“进步处当思退步,着手时先图放手。”
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勘破“满则覆”的天道。
多少英才熬尽灯油,终成他人嫁衣?
如那烛火,燃尽自身照亮的却是他处殿堂。
知止者如砚中墨,
浓时不溢于砚边,淡时自有清泉续。
止关系之耗:淡泊处最见深情
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管仲常多分钱财,世人讥其贪。
鲍叔牙止住流言:“非贪也,家贫当恤。”
后管仲被囚,鲍叔牙冒死进谏齐桓公:
“君欲治齐国,舍管仲其谁?”
《列子》记此佳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情谊如古玉,温润在久藏;
过密反生隙,留白见真章。
当酒席间的奉承取代了病榻前的清粥,
当朋友圈点赞湮没了雪夜送炭的手温,
方知情谊贵在“有所止”:
如古琴余韵,弦停而意未绝。
止物欲之壑:清简处可养天机
张岱少时“极爱繁华”,
明亡后避居山中,仅携“破床碎几,折鼎病琴”。
在《陶庵梦忆》中自省:
“因思昔日繁华,皆成梦幻。”
而后于陋室写下:“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
将痴心止于笔墨,终成一代文宗。“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
贪求十斛米,反失掌中粟。当满橱华服不及一件母亲手织的旧衫温暖,
当满室珍玩不如半卷残帖令人心醉,
方悟“止欲”非贫瘠,
恰似陶渊明东篱采菊,舍了五斗米,得了万古秋。
知止智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严子陵拒汉光武帝征召,
披羊裘钓富春江。
李白赞曰:“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渔竿轻垂处,止住的是庙堂纷扰,
钓起的是千年清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礼记·大学》
这“止”字如篆刻刀——
收锋时不伤玉石,留白处自显神韵。
《围炉夜话》有箴言:
“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贫须要禁奢心。”
停步处不是终点,
而是将奔涌的江河导入心田,
浇灌出属于自己的明月青山。
当千帆过尽,
方见那最初停泊的港湾,
才是生命最辽阔的海洋。
知止者如古松:
风雪压枝时俯身蓄力,
云开雾散后擎天而立。
停步处非终点,
只为看清——
何处明月青山,才是心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