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认知曲线,也是一场人类智慧的复兴之路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至今,着实是不易。有时看着那一次次文学盛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犹如烟花璀璨般闪耀的年代,也有那焚尽天下思想,固步自封的传奇王朝。
如果把人类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绘制的一条弧形的话,那经历了不同时期和朝代的变迁,这条弧线在人类历史这条长河的时间轴上,按照各个时代对知识的开放与封闭、限制与解禁,彼此循环,往复,起伏,必然会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知识认知曲线”。
从中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年代,应该是殷商时期开始的,中华文明的知识底蕴从此开始了它千年的孕育,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最高峰日,那时的思想派别何止百家,所谓百家争鸣还得算是咱谦虚的说,毕竟在随后焚书坑儒的“政治运动”中,也没留下太多的历史证据,只能是遗憾,遗憾,再遗憾了。
但人类的求知欲怎会因一场“天灾人祸”就此沉沦呢?而后的汉朝又再次将中华文明的思想传承推向“顶峰”,虽然后汉之后的晋朝,在文化的发展上有点“跑偏”,但也不得不承认,那也是一个文学上的“盛世清淡”。虽然需要在文化领域上“拨乱反正”,但当时对文化的发展也确实造成了不少的损失。
不过,那一次的文学低谷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因为,文化的发展在随后的唐宋年间达到了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从诗仙到诗圣,从唐诗到宋词,传承至今,都是为学校学生必学必备必考的核心知识。并且在随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文化经典,文学著作,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典范。元朝末年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
但理解曲线的,也必然了解一个规律,就是“均值回归理论”,当一个事物的发展达到一个峰值或是低谷的时候,其发展的方向,必然会回到一个“长期平均值”的发展方向。
反观文化历史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着这个规律,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朝儒家思想的发展,在看后来的清谈误国等等,等等,在看近代的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伟大复兴。
我们看到了一些朝代对知识的开放与繁荣。也看到了一些时代对知识的限制与利用。唐朝和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些朝代中,诗人、文人追求艺术的卓越和情感的表达,创造了这些时期的开放和繁荣,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使人类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类似地,人类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也受到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朝代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决定了知识的界限和边界。 历史也证明了知识的束缚是有限的,它们无法永远束缚人类对真理和智慧的探求。
如同那条曲线的轮廓,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也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从封闭到开放、从限制到解禁,人类逐渐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真假难辨的挑战,需要不断发展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来理解知识,评估知识。好似前几天刚看完的那本《乌合之众》一般,勿要成为思想知识上的“乌合之众”。
忽有所感,随笔一篇,同享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