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过自己这一关
1.
上个星期,写了一篇文章《小孩教育,是要均衡发展,还是要扬长避短?》。
这一篇文章,对于我而言,花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从思路点子的成形,到成文,至少花了四天时间,断断续续写了超过十个小时。
思路点子定的是写小孩教育中长处和短处的处理。根据这个思路点子,再写下标题。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标题更改了几次。标题的更改,就意味着里面的逻辑结构统统要发生改变。因为文章的所有逻辑结构都是围绕标题来展开论述和论证的。即使这样,逻辑结构调整了好几遍,还是觉得没有论述清楚和论证明白。写了之后,再推倒重来;推倒重写还是不妥,再来重写。
最后确定了标题《小孩教育,是要均衡发展,还是要扬长避短?》,文章开始时写的有八段,后面变成六段,最后变成五段,才觉得文章把标题讲明白了,才敢发布。这个过程就花四天时间,很磨人。
在期间,有几次想把没有完整逻辑结构的文章给发出去。但最终,还是自己劝住了自己:做事,一定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读者是因为信任而关注了谭谈心公众号。
将心比心,如果自己的文章都没有过自己这一关,那怎么可能能过粉丝这一关?
自己都觉得逻辑不通顺,不能有效把文中标题论述清楚,自己对自己的成文质量都不忍直视,你怎么能指望读者跟你情绪共振?
好比音乐演奏者在弹奏音乐时,自己都无法沉浸入音乐中,如何打动观众?厨师做的饭菜,自己都不愿意去吃,怎么敢叫食客好评如潮?
2.
做事,要过自己这一关。
这是我从一个兄弟那里学来的。
那个兄弟,之前也是我的同事,逻辑思维很强,擅长于数据分析,文笔也很强。我一直觉得他写什么文章或讲什么话,都是游刃有余和信手拈来。
但有一次,改变了我的看法。当时他正在发一封邮件,由于约好外出,所以我催他快点发完走人。他说等一下,先拟好标题,再拟邮件正文,加载好附件。随后,他把正文内容默念一遍,看正文的文字有无差错,表示的语义有无歧义。再仔细检查一遍邮件标题、附件、正文内容和发件人,再点击发送邮件。
当时让我很震惊,哪有什么游刃有余和信手拈来,只有一丝不苟地认真,和过自己这一关的严谨。
只有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的习惯,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
多年后,我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拟定公文。
大家知道,公文的撰写都是要很严谨的,需要完全、准确、明白来呈述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候我检查几遍之后,还是发现不了一些差错。我当时比较困惑,已经检查了几遍了呀,为什么当时没有发现这些差错,过了几天后才发现?领导对我说,自己检查经常会有一些盲点,对自己的错误检查不出来,应该要把公文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哪些词语错误,哪些语句不通顺,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差错。
后面,试了几次,果然如此,之后都按这个方法检查公文的差错。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习惯,做事过自己这一关,可以说是敬业,也可以说是职业素养,但我觉得说是“对自己负责”更为妥切。
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3.
做事,过自己这一关,听起来是对自己的苛待。目前已经这么忙啦,手头上的事已经堆了一堆,我还要仔细检查,那不是增加自己的工作压力,耽误自己的时间?但无论多么麻烦,真的有必要养成做事过自己这一关的习惯。
为什么,我认为:
其一,倒逼成长。
过自己这一关,相当于对做事提出了高要求,要求自己尽力去按照高要求去完成工作,宁缺勿滥,这样会倒逼自己做事水平的逐步提升。
谭谈心公众号发表了原创文章约3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我按当时的水平尽力完成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开始的好多篇文章的水准明显要低很多,这说明我的写作水准,通过过自己这一关的要求,倒逼着提升了。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逼着逼着,发现自己就越来越厉害,越来适应这个节奏啦。
当然是慢慢逼,不是一下子就逼死了,提升也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其二,对别人负责。
任何人,在团队组织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是对团队组织负责,也是对其他团队组织的成员负责。
没有单位企业喜欢雇佣一个光拿薪水不干活,或者干活没效果,或者干活不断地惹出麻烦的雇员,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做事不靠谱,老是需要别人擦屁股的人共事。
日本人之间有一条很重要的相处之道,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做事,过自己这一关,就是少给别人添麻烦。
其三,减少自己麻烦。
任何事情,宁愿前面做好,也不愿去后面解决麻烦。
相比于前期做好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后期做错事去解决麻烦的善后工作,所耗费时间和精力是翻倍的;不止如此,后期解决麻烦的善后工作,会给人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会又忙又累,还没有工作成绩产出,典型的费力不讨好。
其四,建立个人品牌。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自带信任隔膜,这是一种安全的本能,是自我保护的天性。
要建起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感,需要长期的经营。别人会对你听其言,观其行,再慢慢建立信任感。只有长期做好把关工作,做好自己的事,让别人觉得自己靠谱,逐步建立信任感,最终才能建立可靠的个人品牌,才可以通过口碑相传和亲友推介,才能有效降低人与人沟通成本。
前段时间,有一个校友向我推销白酒。我不太熟,所以问了班主任,这个校友靠谱不。班主任说,校庆会都是这个校友忙上忙下,蛮热心的;不喝酒,不知道酒的质量,但人还是挺靠谱的。我听班主任一说,先订了几支酒,然后再找兄弟们品尝确认酒质,如果酒质不错,就会再加订,作为自己平常使用的白酒。
很多时候,千万别小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千万别砸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它对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关系交往有很强的良性促进作用。而信任和品牌建起来的过程很漫长,但一旦崩塌,就是一瞬间的事。
4.
做事,过自己这一关,其实是对自己负责。
我记得自己的一个发生在初中的案例。
我上初中时,升学分数只超出小升初的成绩标准线3分(当时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初中全班同学约50多名,我在班上成绩排名42名,约倒数前十名。在初中第一学期,比较努力,期末考入前十名。在第二学期又松懈,跟同学疯玩,学得很差。
在这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当时生物考试,觉得考的内容很陌生。当时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把手伸向书桌中的教材。正抄得带劲,结果被监考老师直接逮住了。那个监考老师,就是当时初中海峰中学的校长,李校长。我不知道怎么会是他监考,我只记得李校长收了我的试卷,用直盯盯的眼光看着我。
已经过去20多年啦,那道直盯盯的眼光,带着无限的惋惜,赤裸裸的责备,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好在当时没有记过处分,也没有勒令退学,只是生物科目扣了20分,让我死里逃生。这个学期的成绩,毫无疑问,又跌入到了班上倒数十名以内。
在去学校拿成绩单的时候,是和同村的发小一回来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向发小说起了这件事,并用郑重的话语说:我不会再抄袭啦!我不会再抄袭啦!!我不会再抄袭啦!!!
初中第三学期,还是走读。我跟父母商量,干完农活后,必须每个晚上预留一个小时给我学习。这个小时,我按照自己的计划和频率,去复习和预习学校的功课。通过一个学期扎扎实实的学习,最后这个学期的成绩,班级排名第3名,直得初三考上县一中。
很多人的人生过得并不如意,在职场工作不如意,在家里生活不如意,在社会上混得不如意,太多的不如意的发生,不知道有无仔细检视自己,自己真的做得很好了吗?自己真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满意了吗?做人做事真的过了自己那一关了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如果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5.
人这一生,可以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三万天;也可以说很漫长,足足有三万天。
在这三万天的时间里,人生会碰得很多难关,升学关,毕业关,求职关,成家关,立业关,子女教育关,很多很多。其中,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那一关。
自已那一关,是最初的一关,也可能是最后一关;是最容易那一关,也可能是最难的那一关。
按我的理解,自己那一关,应该是做事的最低要求的那一关。如果做事都没有过自己那一关,怎么能过别人的关,人生的关,世界的关。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说的,谋划事情,要尽人的努力,去尽力去做好;但最后能不能成功,却要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前期谋事,都是不尽心,不尽力,怎么可能去期望老天去帮你一把呢。
《增广贤文》中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好眼前的事情,不要去过多地纠结是不是有很好的结果。过好自己这一关,做好眼前的事情,我相信前程,也不会差得哪里去。
问己心,实无愧,方能坦荡。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