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原文学习之三十
卷五中山经
《中山经》分为十二个部分,它们依次为《中次一经》、《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十二经》。《中山经》记载了一百九十七座大山及其周边河流、物产等情况,它们分布在中央大地。这些山脉的走向是不一致的,有的是南北方向,有的是东西方向等。
《中山经》的内容和山川风物的记载,特色鲜明。在《中山经》最后的总结性文字中,学者们认为这幅地图的绘制者,也许就是中央地区的人们或当时的国家机构;而它的完成是不是在“大禹”时代,则很难断定。
中次一经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niǔ)(1)木。其下有草焉,葵本(2)而杏叶,黄华(3)而荚(4)(jiá)实,名曰箨(tuò),可以已瞢(méng)(5)。有兽焉,其状如(huǐ)鼠而文题(6),其名曰(nài),食之已瘿。
【注释】
(1)杻:檍树,叶子像杏树叶,树皮呈红色,它的树干坚硬而弯曲,古代人用来制作弓弩的主干部分。(2)本:草木的根或茎干。这里指茎干。(3)华:即“花”,同音同义。(4)荚:凡草木果实狭长而没有隔膜的,都叫做荚。(5)瞢:眼目不明,看不清楚。(6)题:额头。
【译文】
《中山经》所记载的中部第一列山系,是薄山山系。薄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甘枣山。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甘枣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杻树。山下还生长着一种草,它的茎干像葵菜一样,而叶子则像杏树叶。这种草开黄花,结带荚的果,人们称其为箨,人吃了它可以治愈眼睛昏花。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鼠而额头上有花纹,叫做,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人脖子上的赘瘤。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jiāng),多枥木,是木也,方茎而员(1)叶,黄华(2)而毛(3),其实如楝(liàn)(4),服之不忘。
【注释】
(1)员:即“圆”,同音同义。(2)华:即“花”,同音同义。(3)毛:生毛、长毛。(4)楝:即楝树,落叶乔木,开淡紫色花,木材坚实,被广泛用于制作家具、农具等。在中国医学中,它的树皮和果子都能入药。
【译文】
(甘枣山)再往东二十里,有一座历儿山。历儿山上长着茂密的橿树,还有茂密的枥树。枥树的茎干是方形的,但叶子是圆形的。它开黄色花,花瓣上长着绒毛。它的果实像楝树结的果实,人服用它,记忆力会大大增强。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多豪鱼,状如鲔(wěi),赤喙、尾赤羽(1),可以已白癣(xuǎn)(2)。
【注释】
(1)赤喙、尾、赤羽:后代学者考证为“赤喙、赤尾、赤羽”。(2)癣:皮肤感染真菌后引起的一种疾病。
【译文】
(历儿山)再往东十五里,坐落着渠猪山。渠猪山上生长着茂盛的竹子。渠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黄河。渠猪水中有很多豪鱼,它的形状像一般的鲔鱼,但长着红嘴巴和带红羽毛的红尾巴。人们吃了豪鱼的肉,就能治愈白癣病。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1)如禾,服之不忧
(2)。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yù)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fù)鱼,食之已痔衕(dòng)(3)。
【注释】
(1)秀:指禾类植物开花,又引申为草木开花。(2)忧:忧郁症。(3)衕:腹泻,拉肚子。
【译文】
(吴林山)再往北三十里,坐落着牛首山。牛首山中生长着一种草,人们叫它鬼草。鬼草的叶子像葵菜叶,它的茎干却是红色的。鬼草开的花像禾苗吐穗时的花絮,服食它就能使人无忧无虑。劳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潏水。劳水中有很多飞鱼,它们的外形像一般的鲫鱼,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痔疮和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