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邛窑:八百年的风华(三)
盛极而衰的叹息
经过五代之乱,赵宋虽然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但一直边患不断,综合国力远不如唐朝。在军事落后而文化发达的宋代,由于文官政治(制度)的成熟与推进,濡染着佛道精神的士大夫文人审美意趣,以一种婉约、清雅之美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宋代陶瓷也在从唐到五代逐渐向精巧优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造型更加简捷、制作更为精细、釉色更自纯净的特点,蕴含着两宋特有的人文内涵,完全不同于汉的庄重典雅,唐的雄浑大气,明的秾艳多姿,清的繁缛富丽。
两宋时代的邛窑在装烧工艺上,主要以明火叠烧和匣钵装烧为主,到宋末元初,在品质保障上并不优越的明火叠烧工艺因其工序少,成本低,能大幅提高产量,也就基本取代了匣钵装烧。这一时期,邛窑与其它窑口品类众多、器形多样的盛况不相一致,产品多以日常用具为主,而种类和产量却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造型方面也随时代发生着显著变化,典型器物主要有:(一)碗。以敞口浅腹圈足碗为代表。圆口为多,花口器减少,大多为饼足,圈足数量减少,玉璧足基本消失。不过,到宋末元初,圈足又占据主流,而那种在足端边缘斜削一刀的饼足做法不再出现。这与其它窑口的深腹、平足为主不同。(二)壶。流部变得修长而微曲,腹部多流行瓜棱形。注壶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产品,双流壶、长流曲把壶最具代表性。(三)瓶。花插于瓶的陈设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晚唐五代已开始作为品鉴、赏玩之用。“花瓶”一词及形象在宋代已广泛出现于诗词、绘画当中,造型较唐时更为修长纤美。这与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密切相关。邛窑的花瓶主要以小瓶为多,侈口细颈胆腹的“玉壶春瓶”是最为经典的造型,常用作酒器(邛崃盛产美酒),也可作花器,与砚滴、香炉相左右,有着宋代(文人)的情趣与品位。而邛窑的罐体现出简单、圆整的特点,兼具了壶与瓶的造型风格。
宋代陶瓷在装饰上具有一种幽柔的文人气息,尤其是在釉色、纹饰方面,更为追求自然、意境和气韵。北宋迷恋青白釉,偏安江南青山绿水之中的南宋则衷情于绿釉。在这一社会风尚及变化中,邛窑以月白、淡绿、天青、青绿为主色调的乳浊釉大量使用,与当时社会政治因素对审美的影响相为一致。这种失透乳浊青瓷的出现(因而化妆土使用相对减少)比汝窑、钧窑略早,大量生产乳浊釉瓷器的时间则与汝窑、钧窑相当,而不是对钧窑的仿制。其代表器物有月白釉双系注子、绿釉执壶、绿釉五足香炉盘、青瓷骑坐人像瓷塑等。胎釉结合紧密,外壁釉层常有垂流,具有极强的玉质感。除利用釉色变化外,还逐步采用了刻划、印花等手法代替彩绘纹饰,线条洗练流畅,图案细腻精雅,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刻模与脱模技术水平,如刻划花纹双流注壶、绿釉花口瓶、褐釉五足香炉、壬寅年铭文灯盏。正如陈丽琼女士《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中所说:“这些纹样不仅与蜀锦纹样有相似之处,与同时代湖田窑、定窑、耀州窑纹样,亦有相似的地方,可见邛窑印花纹是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在邛窑,今天也会偶尔发现一些莹润如玉的青绿色瓷片,在陪朋友或客人参观邛窑遗址时,我常开玩笑说,如果把它打磨出来做成精巧的挂件或手饰,那才真正是一件古雅、时尚而独特的“情人”礼物呵!
元代之后,原“邛窑”一带陶瓷的烧造仍然在延续,但其质量品质与生产数量都已大幅下降,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其技艺与文化已经失去了内在的传承及连续性,或者说,延续八百来年的“邛窑”已从五代、两宋的巅峰黯然跌落,化作盛极而衰的历史文化碎片。如果究其“断烧”的原因,主要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动荡。南宋晚期,蒙古人对蜀地的攻打遭遇空前激励的抵抗达半个世纪之久,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曾引兵屠城,直到1297年南宋灭亡。有学者在宋、元、明史的相关数据统计研究中指出,四川被蒙古人占领后,人口由1300万人减少到60万人,导致社会经济全面崩溃,各种工匠艺人包括陶瓷手工业者大量死亡或者流失。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及市场衰落,也直接影响到邛窑的生产与发展。加之三百年后又有张献忠屠川,更是从根本上摧毁了四川的文化与生产力,邛窑从文化属性上也几乎断了根脉。二是市场竞争。北方陶瓷业在宋代得到迅速发展,不但出现了汝窑、钧窑、定窑和耀州窑等著名窑口,而且瓷器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升,甚至超过了龙泉、长沙等南方名窑。邛窑更是在市场竞争中日渐衰退。到元代之后,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元青花兴起,时代审美取向发生显著变化,而邛窑在工艺、品质以及成本(周边窑口兴起并以采用煤烧)方面的发展更是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难以立足市场。三是原料品质。邛窑所采用原料为含铁量较高的本地瓷土,很难淘洗出高品质的胎泥,所烧制器物本身胎体多为粗糙、呈红褐等较深颜色,邛窑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受到根本上的制约,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及社会审美的需求(这也是邛窑广泛使用化妆土的原因所在),也就不可避免地由繁盛走向了衰落,陶瓷“江湖”再也不见邛窑雅致俏丽的身影!
南河水岸,逝者如斯!八百年的熊熊窑火兀然熄灭于风雨沧桑之中,林立的窑场也随之沉寂为一片片良田、坡地,默然无语……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为世人所偶然发现,于“沉睡上千年”中“一醒惊天下!”(12)让文人学者和陶瓷爱好者们在考证研究与珍藏把玩中惊叹不已,孜孜于不甚完整的器物或残碎的瓷片中,努力拼接还原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仔细品读那隐藏其间的文化意蕴,在时尚而喧嚣的城市背后,静静聆听古老遗址穿越千年的一声叹息。
解释:(12)“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出自《邛窑古陶瓷研究》朱清时院士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