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妙处
2020-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煮石客
《静夜思》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明人胡应麟称其“妙绝古今”,清人黄叔灿称其“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近人喻守真称其“寻常口头言语,一经诗人道出,即觉别有风韵”,今人更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评价。不过在我看来,这些评价高则高矣,却也未能入得堂奥,探得骊珠。究其原因,乃太白此诗纯粹是从境界中得来,是境界中语,非有太白对月光的相似经验、相似体悟,纵百般溢美,也终归是隔窗看景,难尽其妙。至于说这首诗艺术价值不高,则更是隔山听戏,不知所云。我自己倒是有两次切身经历,一次是中秋夜误把月光当成下雪,另一次是诧异月亮怎么挂在了树梢。有了这样的经历,自以为算是真正领悟到了此诗的妙处。两次经历,昔日曾以文言记述,兹附于后。
境界
其一
初不解《静夜思》妙处。县庠时,某中秋夜击鼓传花。兴酣处,余开门,步出教室,见天地银白,直呼大雪。同学闻声而出,俄而笑曰:“奚言雪哉?宁不识月耶?”余凝神视之,但见朗月在天,山河晶然,哪里有雪!同学哂痴,余乃独喜。
想太白当初于惝恍迷离处误月色而为霜,亦如余今日于惝恍迷离处视月光而为雪者,皆可遇而不可求也。得此妙境,能无喜乎?
其二
新年将至,入汤池沐浴者众。为避人稠,遂约同伴二三,夤夜前往。一路行来,惟觉夜色苍茫,山河沉寂。蓦然回首,但见细月挂林,轻摇慢曳。余奇之,曰:“瞻彼东山,月挂树梢,复摇荡者!”同伴笑曰:“真乃书痴。”余答:“故书痴也。设若无痴,能有此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