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阅读与笔记📚阅益书社

《越读者》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7人  飞鸟逐溪
越读者·郝明义

读书的七道阶梯,可以先自己对照看看自己的读书状态:

一、你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

二、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美好;

三、你开始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

四、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

五、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

六、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

七、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可以发现,作者郝明义对于读书状态的每一道阶梯的描绘都是以“美好”结尾的,无论如何解释,读书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很多的益处的事情。人在任何一个阶段爱上读书并且认真读书都为时不晚,正如本居宣长在《登山事始》中所说: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学问都没有关系。做学问也不用那么在意有没有才华。

要攀登山顶从哪里出发都无所谓。唯一必要的就是持续不断。

只要能够这样,总有攀上峰顶的一天。

以“读书”为开端,带着目的去读书,会在这个路上不断找到同路人,也能够在迷惑不解的时候找到引路人。在《越读者》这本书中我又新发现了梁启超、罗素和笛卡尔几位大师,在书中同钱钟书、朱光潜、夏丏尊、林语堂、伍尔夫、卡尔维诺的“再次相遇”也令我欣喜不已。这些大师们爱读书,会读书,毫不吝啬地分享读书心得。每每读到他们对读书的见解就解开了自己有关读书的困扰。又踌躇满志的开始新一轮的读书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是会逐步进入不同的阶段,只要对自己有要求,读书就不会停滞不前。从随兴趣广泛读书到对某一个主题精读,甚至是以博士的姿态研究和写作。在书中作者就介绍了如何开始某一类哲学书的阅读:

事实上,一个普通读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学书,一点也不难。因为判断的标准很明白:读了这个题目的这一本哲学书,是否能够帮助他在这个题目上思考得更清楚。帮助我们思考得清楚,是哲学存在的目的。

找哲学书来读的时候,可以有两个方向:

第一种方向,是把哲学当成一种阅读的基础来看。就是学习观察不同的哲学家对不同的课题,进行怎么样的思考。

1. 先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

2. 就这个主题发表过言论的哲学家里,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

3. 这位哲学家的著作可能很多,但是不要管其他的,只读该主题的那本书;

4. 先把全书读完第一遍,再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阅读这本书;

5. 知道他怎么思考,面对这个主题之后,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影响的后人有谁;

6. 于是沿着这个主题,设法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

另一种方向,则是把哲学当成一种阅读的终极来看。

如果是一位自幼时就爱读书且会读书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就会遇到下面的这种情况了;

过了十七岁以后(有的人稍后一二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去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之下去读书,阅读成了一种计划,成了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

——《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


因为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没有时间读课外书是中国学生的常态,对于专注教科书阅读的不利之处,本书也是指出了三点:

1. 没法认清教科书与参考书的本质;

2. 破坏了其他阅读的时间与胃口;

3. 破坏了他对人生的想象。

因此,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至少要知道,读书是分类的,划分的标准也是多样的,在大方向下,可以阅读需求来分类:

第一种:生存需求的阅读;

第二种:思想需求的阅读;

第三种:工具需求的阅读;

第四种:休闲需求的阅读。

“不论自觉错过了多少机会,我们都可以随时画一道门户,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去。阅读就是这样。”

如果没有机器猫,我们也可以借助书本给自己营造一个广袤的需求空间。


Read the word & Read the world.

阅读而知天下,这个命题可以理解的很大,但是也可以同它拉近距离,读得多了,就可以看到need, want, demand的最佳解释:

Need, Want, Demand

An American needs food but wants a hamburger. When backed up by buying power, wants become demands.

书籍推荐: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本天台僧圆仁

《一个老学徒的手记》——乌居龙藏

《民主与教育》——杜威(美)

《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

《论读书》——叔本华

《谈谈方法》——笛卡尔

《相对论ABC》、《中国问题》、《罗素自传》——罗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