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更计划每天写1000字

走出舒适区,还有更多可能性

2018-11-07  本文已影响1人  木木婉清

前两天公司第四届职工运动会落下帷幕,但通过其中一些事,悟出的一点道理,在心中久久盘旋。

面对挑战,我们常常会因为担忧、怀疑,而把自己圈在习惯的安全区域,于是有很多事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做不到,而是输给了觉得做不到。犹豫的时候,衡量一下最坏的结果,如果可以承受,逼自己一把,走出舒适区,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工作六年有余,第一次参加公司职工运动会。其实一开始并没打算参加,但自己是组织人员,总要重在参与一下,不然都不好意思去动员他人。但参加,具体报什么项目,这是个难题。平日我喜欢健身,但不算是运动达人。毕业后的这几年除了消食、养生会去跑上几圈,就再也没有跑过步,竞技性的跑步更是没有。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素质,肌肉爆发力、耐力都比较薄弱。800米想想都害怕,不敢报,100米听上去很短很容易,留给其他人,那我就报一项200米,好像中恳又合理。

集训共四天,然而第一天就些后悔了。200米是短跑,既要爆发力,又要耐力,当初报名时考虑不周全,“坑”了别人,也“坑”了自己。第一天,200米的后半程几乎没力气,大腿全不听使唤,肌肉撕裂般的疼痛,让我心生担忧。但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填满。既然不能认怂,那就全力以赴。经过几天跑步训练,肌肉适应了强度,腿痛好了许多。再加上早晨、晚上都不间断,第二周开始,明显觉得耐力有所提升。

200米我测过两次时间,一次是训练第一天,一次是比赛前一天,两次都是37秒左右。但就在比赛当天,跑出了34秒的个人最佳。最终取得了小组第二名,总第六名。欣喜万分,喜出望外。原来不光是时间像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人的潜能亦是如此。

我记得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将思维模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者,对能力的评估往往不准,他们认为非好即坏。而成长型思维者,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的,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努力。

这两种思维模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共存于一体。在遇到挫折和阻碍时,固定型思维就会跑出来,企图说服你待在舒适区,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作祟,一旦屈服于它,你就失去了一次自我突破和成长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培养更多成长型思维,减少固定型思维。当面对挑战,少用一些否定句,多一点反问句,然后用行动给出肯定句。这样,即使是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了,你对自己也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

世界很大,人生很长。多一些尝试,生命的疆域才会更加宽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