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为了你
近段时间一直在读刘墉的《刘墉谈读书与做人》,里面很多的内容都是关于他怎样进行子女教育的。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就给我一种很不一样的感受,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也读了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来学习怎样教育子女的。可是那些说让我读起来都感到有些乏味,里面或充满了教科书式宣讲,充满了人生大道理,或是有些讲的不切实际,可操作性不够。
但这本书不同,里面的内容更多的是刘墉本人和孩子之间一些交流。我发现他并没有把自己摆在父亲这种高高在上威严的地位上。孩子在做人做事方面,他总会用一些很浅显易懂话语去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的得失,而并不是教育。
说实话我们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喜欢去教育,去用我们理解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教育孩子。而且说的似乎很有水平,很有哲理。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我们的既有水平又富有哲理的话我们的孩子能否听懂。看看孩子听完后一脸迷茫就可想而知了。
家长教育可谓苦口婆心,有时一些家长还容易激动起来,梨花带雨的。可孩子怎么样呢?下次依然又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了错误。我想这个时候恐怕就不仅仅是苦口婆心的去教育,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了,让他们吃点苦头,下次就不敢再犯了。
可是你去发现,孩子在你们武力威胁下又重新犯了错误,你会怎么办?这就用到我们通常用的第三板斧:“我们都是为了你,你怎么……”
此处省略万余字,因为可能会写一天一夜。
“我们都是为了你”
这句话做父母做儿女的都应该讲过听过的,再熟悉不过了。里面似乎倒尽了为人父母的不已,似乎为了孩子,我们牺牲了太多太多。
我是在这本书的《不要累死你的爱》这个章节中看到了,当我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的心有种被突然击中的感觉。
里面讲到了一个十七岁少年的父母总是会说我们为了你怎么样怎么样,让这个花季少年心理上背负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六度想要自杀,最后一度走到了铁轨旁,并父母拦住才没有成功。
无疑这是一个悲剧,父母是爱他的,这点不可否认,但父母的爱把他的背包填满,而且越填越多,重量也越来越重。
直到重的他无法承受这份过重的爱把他压垮。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这对自己的孩子说了这句话之后,我们的孩子往往就不在这个问题犯错。
那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心满意足。我们在为我们成功教育了一个乖孩子而感到高兴,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我们真的教育好了吗?
答案我看是否定的,孩子之所以变得乖巧是源于他们对我们的爱,因为你的哭泣让孩子有了负罪感。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了那,但他却知道不能让我们伤心。
而我们是怎样把自己的孩子逼入绝境的呢?
在这一招效果特别有效的情况下,我们便越发的喜欢用这一招。孩子越来越乖巧,乖巧到我们直到有一天孩子都有些异样,沉默寡言,对什么事都失去了兴趣。
还记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吗?
里面的乔英子就是典型的我们嘴中所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还是妥妥的一枚学霸。做什么事都要顾忌母亲的感受,什么事都会顺从母亲的安排,即使是自己喜欢航天科学,因为母亲觉到没啥用而便的偷偷摸摸。
一颗压抑的种子在心里不断的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爆发,成了一名中度抑郁患者。
虽然结局是母亲的改变和大家的不懈努力,让她的病情得到了恢复,和母亲也最终和解,电视剧有了美好的一个结局。可是现实中那有那么美好,往往都是家长在面对孩子冰冷尸体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可那时已经为时太晚。
爱我们的孩子,不要让爱变成他的包袱,等到那天他太累了,要卸掉包袱里的东西,他可能连爱一起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