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的觉醒》有感17
“教养孩子真的是完全无私的行为吗?
要是说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是无私的,并不完全准确。事实上,抚养子女的过程,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没有私心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无私的,这是绝对危险的,因为它让我们自以为站到了正义的一边,我们的心态会因此变得自以为是,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可怜的是对于孩子,许多家长都不假思索地认为,只要他们觉得有必要,他们可以对孩子做任何事情,毕竟他们是无私的。当孩子日后反叛父母专制时,父母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受害者,仿佛孩子伤害了他们。父母还期待社会为他们不觉醒的教育方式收拾残局,通常是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
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核心家庭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家长行为的结果会影响到一连串其他社会成员。因此,家长有义务放下他们的自我,不要认为自己有权利随心所欲地抚养子女,而是要去寻找现有的最佳信息来帮助他们完成养育子女这项挑战。
那些感受到自己有压力去保护父母免受失望的孩子,会放弃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去取悦父母。这种放弃可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有时会导致孩子变得任性行事。
要想把家庭的方程式从强权和控制欲,转变为充满爱心和真诚,改变我们对于这个迷思的认知至关重要。我们的改变,可以令孩子摆脱需要被我们抚养和修理的思想包袱。放下了这个包袱,孩子们可以如他们所愿翱翔高飞,并收获他们应得的回报。”
我的父母相比于他们同时代的人,似乎已经具有前瞻性,但仅仅停留在认识到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他们坚定地认为:小树不CUAN不成材。于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自认为无比正确的标准,作为他们的孩子,稍有不符内心便会忐忑不安,如被特赦那便是天降好运。大喜大悲成了家常便饭,内心常常感到无力控制的波涛汹涌。
我也忽然明白,为什么在工作中会忽然失控地作出孩子般的任性举动。原来我的内心都是父母灌输给我的应该的声音,我自己内心的声音挣扎不过它们,被淹没了。
很多年后的今天,当父母心痛的对你说:我们不想让你活得不开心,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想让你过得幸福。
那一刻我很心酸,那时我还无法清晰父母的底层愿望和事态发展到现在的逻辑。但现在我才明白,自己一直在承受着免受父母失望的压力,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仅仅我会偶尔任性,也会越努力越无力迷茫,永不能达成父母的期待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早点说出这最朴实真诚的愿望,不那么早地附加过多的期待条件。
只是没有如果,一切只能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