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尽人间烟火味向阳花《一起来读书》

读《幸福的勇气》:自立,然后勇敢去爱吧

2021-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z小秘秘

文/z小秘秘

网传有这样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都本能地以为,幸福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只要我们了解的事物足够多,懂得的道理足够多,自然就能规避人生中违背幸福的事情。

实际上却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幸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即便我们多多少少了解了获得幸福的秘诀,但在日复一日的磨练下,这原有的追求幸福的勇气也被消磨。还是就这样不幸福地活下去更容易一些啊。

的确,没有足够的勇气,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01 工作课题

再度拜访哲人的青年又遇到了困惑。在受到阿德勒思想影响的那天起,青年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辞去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转身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更好地实践和传播阿德勒思想。

但是,在教育工作中的他却遇到了困难: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即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其他人无需干涉;否定赏罚,不倡导竞争。结果就是学生们不尊重自己,问题学生没有得到惩罚,甚至还影响到了原来的好学生。既然如此,自己作为秉承阿德勒思想的教育者工作又算什么呢?

哲人说:“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脱离无力而不自由状态之后的“自立”。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需求。”作为教育者,并非是要去干涉其自立的过程,或强行灌输教育者本人的一套自立理念,而是要帮助和引导其自立,在适当的距离、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要实践“自立”教育,首先就得从尊重开始。这时,青年反驳,那些问题学生根本没必要尊重他,他们并不会尊重你。对此,书中有一个很妙的比喻,尊重就像投球一样,你得先抛出去,球才有可能弹回来。而你现在是连球都没投出去,却在指望有球弹回来。

问题学生表现出“问题”这一背后的原因是为了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得到归属感。如果实施奖罚,则是鼓励学生们通过竞争来获得归属感,获得表扬的自然能获得归属感,而没有获得表扬的只能通过别的方式获得了。

而作为教育者的青年,试图通过工作的优秀成功获得他人的认可,自然同样也没能在工作中找到归属幸福感。即使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别人也只是认可你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本身的“你”。处于竞争环境中的你,随时都有可能被功能性更好的人替代,而这虚幻的归属感也随时可能破灭。

要将工作视为“交友”。工作应为协同关系,各个部分因分工的不同作为共同体进行协作。各自发挥着作用,不存在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优劣结果。因此,每个工作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决定人的价值的不是做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工作。

02 交友课题

当然,我们很难做到与工作中的伙伴或其他共同体中的人进行“交友”。某些人也正如那些“问题学生”一样,不值得尊重,不值得与之交往。因为,他们既不会尊重你,甚至还会伤害你,为了免受伤害,就不能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我们之所以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正是因为没有遇到那个“值得”(会尊重你,不会伤害你)交往的朋友。

哲人指出,并非是不存在值得交往的朋友,而是因为我们不想交朋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意识地就给自己编造了一个这个人不值得交往的理由,排除掉了所有可能性。我们既不想受到伤害,也担心会伤害到别人,干脆就躲起来。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

快乐与悲伤共存,你若拒绝了悲痛,也就无理由还盼望着狂喜的到来。阿德勒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不必着眼于被给予的伤害和不尊重,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依然可以给出我们的尊重和信赖。至于对方是否报以同样的回馈,则是对方的“课题”。不管环境和交往对象如何,这份尊重和信赖是始终握在我们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仍有将其递出去的勇气和决心

03 爱的课题

孩童时代的我们依靠着父母的“爱”而存活下去,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因此,孩童时代的我们致力于如何获得父母的爱,做个听话的好孩子或者是出众的坏孩子。

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在工作和交友课题上,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担心自己得不到认可,继而无法在某个共同集合体中获得独特的位置,无法被爱。因此,就会想要努力在工作上取得好成绩,躲避人际交往。这些的关注点始终在“我”,这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

而我们就需要通过去爱达到成熟的自立。

在爱的课题上,同样不存在不值得去爱的人。阿德勒更是直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命定之人。爱不止有快乐,更是一种责任。为了躲避责任、吝惜付出,一味地去追求短暂的、快速的、轻松的恋爱快感(目的),然后不惜编造出各种借口:这样的人不值得去爱,或者我这样的人不值得别人来爱。

其实这都是仍未自立仍未成熟的表现。只有通过去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找到真正的共同体感觉。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既然时间有限,既然终有一别,我们又何惧被伤害,何惧去爱?更无须再害怕,不用因为看不清未来而感到迷茫;更应感到憧憬,因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其实人生很简单,就在于你面对日常生活里的平凡挑战时,是否还保有着当初的勇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