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说话
心理描写,是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描写方法是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毫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情感。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运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
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景物烘托也分两种,一种是正衬,另一种是反衬,这两种方法都能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4.心理概述
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之所以能通过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很多时候在于他们善于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段,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共鸣。
进行心理描写,可以用旁观者的身份,展示人物的言谈举止,也可以深入人物内心,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秘密。
故事有矛盾才精彩,而人物内心的矛盾,往往比其他矛盾更深沉。很多时候,一场内心世界的冒险,远比现实世界里的冒险更精彩。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独具匠心的心理描写,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俄国著名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独特的心理描写技巧,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心灵辩证法”。我们从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心理描写的力量。
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和传统的心理描写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心理描写着重展示的,是环境在人心灵上撞击产生的某种结果,而“心灵证法”着重展示的,则是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给人物带来的心理运动。这种心理运动,有在理智状态下有条理的、清晰的思维,也有在理智状态下片段的、散乱的闪念,还有在半理智、非理智状态下紊乱的非逻辑的意识。当然,这种动态的心理运动,并不排斥静态的心理描写,两者以动为主,动静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