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十)
兰晨雪书吧+李老师+山西 读书打卡第十天
享受晨光, 沐浴书香。今天继续阅读《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第三部分 阅读策略和应用
——提问,带着“火把”照亮文本,照亮生命
这一章节主要分析了阅读中我们的孩子不善于提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善于提出问题,如何提出问题的策略方法。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是我们国家的孩子慢慢从“有问题”走向“无问题”。为了分析问题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数目最多。原来犹太人很重视培养孩子善于提问和质疑能力。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是在提问中长大的。对于上学的孩子犹太家长会这样问:你今天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他在乎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我国的家长一般会这样问孩子:今天都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在乎的是孩子的学习成果。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标准有关。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不会)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学会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西方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我们的孩子无论在课堂、生活还是在阅读中,我们很少鼓励孩子提问,很少提供宽容的提问时空环境,也很少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困惑。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就变淡了,探究意识变得薄弱了,就不会主动提问和积极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高质量的阅读的标准之一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随着文本的演变和推进不断提出问题。提问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是读者挖掘文本、拓展文本的过程。
为了可激发学生的提问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者给我们详细总结了贯穿阅读过程的六段式提问:
1.读前提问,孩子选定自己兴趣的书籍,读前教师就与孩子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开展文本阅读前的探索和交流。
2.读中提问,在阅读中不断根据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3.再读一遍,作者打了个比方,如果说第一次阅读就像登山过程中对沿途风景的欣赏和浏览,是细细体会文本的细节的话,那第二次阅读是登上山峰的俯瞰和远眺,一览广袤的风光,更强调的是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再生成。
4.总结文本,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故事或某个章节的最佳方式,也是文本输出、思想锤炼的一种过程。家长或老师需要帮助孩子搭建问题的支架,引导他们,使之慢慢具有总结、分析的能力和意识。
5.评价文本,阅读活动中的评价属于高阶思维,是高水平阅读能力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孩子大胆发问!
6.延伸文本 ,对文本再建构和再创造,才能达到阅读塑造人精神和灵魂的真正目的。“读者系”的问题将学生慢慢引导到他们在阅读中与自我体会、经验的连接。
学生一系列问题就像探险者跋涉在黑暗的隧洞里手中举着的“火把”,能帮助学生在阅读的黑洞中突破障碍,生成体验,获得情感,培养思维。
——推理:在阅读中做一名“文本侦探
优秀的作家在写作时,是不会把所有的思想或观点都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而是或多或少地用一种隐含的方式表达思想。这一章节要求学生阅读中具备推理思维,从字词句中寻找意义线索,挖掘字面的隐含意义,推测作者隐含的意图和态度。就像一名水平高超的侦探,根据文字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挖出含义以及思想的“真相”。
推理就是个人对文本的探索之旅,其本质是深刻理解文本,解释所阅读的内容,并做出判断和下出结论。阅读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把他们自己放入文本中,鼓励他们谈论阅读故事时的感想、回应。把“风平浪静”的假阅读变为沉入文本进行推理的真阅读。
教师要从词汇开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作者详细介绍了很多推理方法:比如老师可以从词汇想象游戏开始,做“像雪一样白”类似句子接龙,或是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预测是培养推理能力的最佳方法。对一本书的书名、图片、作者、标题、背景、单词等都可以作为猜测的线索。或是对故事的情节结果根据内容进行预测推理。
——抓住重点阅读:信息时代的稀缺能力
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有些书是需要精读的,或者慢读的,而有些需要泛读,或者快读。如果阅读一本小说,只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情节和思想就可以;如果阅读知识类的书,需要“纲举目张”,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这就需要一种阅读策略:抓住重点。
作者分析重点阅读的几种方法:
1、先要清楚阅读的目的,再阅读
2、要有“提前意识”和“问题意识”。在读前会决定阅读的目的;有意识地确定和寻找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脑海里带着一定的问题进入阅读,尤其对于非虚构文本,会审视整个布局和结构等。
3、如何抓住阅读重点:可从书名、书序、目录、章节、目录、后记、大小标题、黑体字、斜体字、大写粗体字、侧栏信息、带说明的图片、引用、时间轴、地图等寻找蕴藏重点的信号;从书中重复出现的事物或者词汇中找;从内容的“主次”入手,阅读时抓住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综合和判断:超越文本的创新之旅
作者说:阅读,如同酿酒一样,是个发酵的过程,书中内容是“粮食”,读者的思考是“酒曲”,两者互相作用,最后才能有“酒”,也就是属于读者个人的收获。本章节强调学生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要会综合和判断思考它带给自己什么启发和收获。
综合和判断是阅读理解的高阶策略。综合是将文本内容和信息排序、整理;回顾和回忆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将所有的内容和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个人的观点。这就要对文本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提炼,直至产生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教学中常把老师或者家长的理解和试卷命题者所谓的中心思想强加给学生,如此阅读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思维兴趣,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把读者生命阅历与文本内容背景相互映照。
综合和判断就是把书中的线索与自己现实生活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引导阅读者综合和判断?总结或者复述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总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蕴含道理,可以是内容复述或段意总结,或分享观点等。
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八个角度引导学生应用综合和判断策略:
(1)引导总结和重复文本。
(2)引导简化和强化文本。
(3)引导思考和鉴别文本。
(4)引导提炼重要的内容。
(5)引导思考策略的应用。
(6)引导综合判断的延伸
(7)引导思考的过程。
(8)引导联系理解和综合
综合和判断不是复制和拷贝,而是超越文本的创新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将最重要和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深度分析和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表达新的观点,产生积极的、新的意义。
——阅读策略教学,本身也是需要策略的
清楚而明确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阅读策略,老师要一直强化优秀阅读者的概念,只有当学生知道优秀阅读者的特点和表现,领会阅读策略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才会朝着一名优秀的阅读者努力。
选择合适的文本。 文本的选择要倾向阅读者共同的话题,如童年的主题,友谊、兄弟姐妹、学校、恐惧、嫉妒、孤独、帮助、个性。这些话题都与童年成长有关,学生通常对这些话题“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情可叙”。同时所有的体裁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策略的“用武之地”,教师没有必要局限于某一体裁的文本。
对话和回应贯穿整个过程。当学生在尝试和使用阅读策略时,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思考,生成属于自己的想法,然后不断鼓励他们将想法讲出来,与同学分享和对话。
策略学习就像临时脚手架一样会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渐渐地学生不会有意识地注意它们,只有在遇到困难时才会重新想到它们。策略的应用最后是“打组合拳”,没有一个文本的阅读仅靠一种阅读策略就可完成。真正的阅读策略高手一定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娴熟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达到成功地理解文本的目的。
坚持读书打卡,享受书香沐浴,成就美好人生。(《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这本书今天就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