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蜜函信箱简书电影军迷首页推荐

《冲天》这部纪录片,才是真正的“空天猎”

2017-10-10  本文已影响148人  听君一席话19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必须无所畏惧,但也无所遁逃......”

这是纪录片《冲天》开头,说的第一句话。其中这一群年轻人,就是1937年-1945年中日抗战时期,平均年龄才20多岁的年轻军官。他们为了国家人民冲天战斗,可在历史上却鲜少有他们英雄事迹和资料。《冲天》这部纪录片里,第一次把这一群空中英雄当成主角,把他们的爱恋、荣耀与存亡呈现在屏幕前,也把这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重新放到我们的眼前。

1932年,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中日战争,国民政府在杭州笕桥成立了中央航空学校,开始培养第一代飞行员。

而这所航校的校训,是在整个地球上没有见过的。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子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这条校训,每个学生一进校门就会看见。这群来自名门望族,各路高校小伙子瞬间明白,他们就是来送死的。这样何等气魄的校训,没有吓到这群看似娇生惯养的年轻人,而是在之后的对日抗战期间冲天而起,在云霄间迎击敌机,保家卫国。

除了这条校训,当时还有一条军规,“飞行员未满28岁不得结婚”。这对于每一次飞行都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的空军来说,爱情只能是奢侈品。他们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死,也不愿所爱之人为自己的生死而牵肠挂肚。对于爱,他们只能避而远之。

但爱,真的可以避而远之吗?

1

刘粹刚X许希麟:直据余之脑蒂,挥之不能去

在影片《冲天》里,导演张钊维花了17个月,采访了两岸三地近40位还在世的空军飞行员及眷属,呈现出来的这些故事里面,第一个让我动容的,是刘粹刚和许希麟的爱情故事。

“初遇城站,获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这是刘粹刚人生中的第一封情书,而这封情书,寄给的便是在火车上一见钟情的许希麟。

刘粹刚在信中说:“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而盈盈倩影,直据余之脑蒂,挥之不能去。”

真是没想到,一个看似粗犷的军人,竟有如此斐然的文采。而此时的许希麟并没有马上回信,年纪轻轻便身为一小学校长的她,早已拒绝过无数的求爱者。

但刘粹刚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情书继续寄给希麟,有的诉述思念、有的报告受训经过和心得,有的申论抱负、有的闲话家常……更多的是对许希麟的渴望和哀求:

女士:我真不敢相信,你能这样的忍心,使一个孤独的飘泊者,常处在悲惨的环境中吗?女士,我不愿,我深深的不愿,你适中了「花朵其貌,蛇蝎其心」的这句话!啊!女士,我日夜是期待着你的仁心,能送给我一个回音。

本来像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人,是不值你的注意的,然而痴心的我,始终是作着非份的妄想,落寞的心头,我忘了我的丑陋,我忘了我的寒酸,我愿将我二十年来一颗纯洁的心,双手奉呈至宝座前,我盼望着慢慢的掀动,从两只白嫩而美丽的纤手里接过去。

没想到刘粹刚一写就是一年,此时的许希麟的心已被如雪花飞般的情书所撬动。但刘粹刚不止写情书了得,撩妹技术更是出其不意。天天驾着飞机在许希麟的房顶上低空掠过,还向希麟跟她的母亲打招呼。

没想到这样的举动,先打动不是许希麟,而是未来的丈母娘。许希麟的母亲说:“这个年轻人飞得这样猛,这样险,每天还伸出头跟我打招呼,做特技给我看。现在也流行男女自由交往,他这么执着,要不你就回封信吧?”。

就在母亲鼓励下,许希麟给刘粹刚回了信:

粹刚先生大鉴:年来屡获大札,素昧平生,不太唐突乎?结文字交,本毋不可,但麟生长于旧礼教之家庭,男女之嫌不得不避!

先生诚意相交,待麟禀知家严慈后,倘蒙家大人许可,他日城站相逢,麟自以礼相待也,专此,即颂健康、快乐。

许希麟上

十月十四日

“结文字交,本毋不可”,就这样,许希麟和刘粹刚开始了交往。

交往过程中,许希麟的父亲曾把掌上明珠叫到身边,说:“粹刚这个年轻人的确不错,但他的职业太危险了,你……”

许希麟笑了,拿筷子在父亲的酒杯里沾了酒,写下一行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刘粹刚突破了许希麟的心防,许希麟突破了父亲的担忧。

民国二十三年夏,这对有情人终于在同袍的祝贺庆羡声中,在西湖畔的天香楼订婚了。第二年夏天,他们决定要结婚,而此时的刘粹刚23岁,距离飞行员二十八岁才能结婚的规定还有五年。但在队长高志航的有意成全下,他们突破了这项规定,终于在刘粹刚23岁时俩人喜结连理,勇敢地结为夫妻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8月14日,空军第五大队中队长刘粹刚率领机群升空迎战。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空军节。

10月,刘粹刚受命防卫首都领空,许希麟也跟着搬到了南京。

这一天日机来袭,飞行员们升空迎敌,所有人都躲进了防空洞,有一个人却逆着人潮往高处跑去。

这个人就是许希麟,她站在阳台上寻找着一架飞机,上面画着2401号。她知道这架飞机上坐着的就是刘粹刚,自己的丈夫。

她知道丈夫随时会丧命,自己也是,但她不管,就是紧紧地盯着那一架2401号。她紧张到双手要插进栏杆,看着丈夫驾驶的2401号飞机,在最后关头以技巧逆转胜,将追赶他的日机击落。

那一刻许希麟全身无力瘫坐在地上,她说多少快乐,多少心酸的泪。

隔天丈夫回来笑着问她:你都听说了。

许希麟说,不,我全看到了。你在天上拼命,我却躲进防空洞,我觉得这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讥讽,我做不到。

开战三个月,刘粹刚已经击落7架敌机,与高志航、李桂丹和乐以琴并称空军四大金刚。

而在这期间刘粹刚率领的二十四中队损失了一名同僚曹方震,曹的妻子请求把丈夫的枪给其留做纪念。刘粹刚一眼看出她想自杀,断然拒绝她的请求。

在纪录片里有一位飞行员老人这样说,“飞回来的就回来了,飞不回来的就飞不回来了”,他们每一次的升空作战可能都是最后一次起飞。

之后不久,刘粹刚给许希麟写了这么一封信:

“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您时时刻刻要用您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应当创造新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

刘粹刚知道自己工作的危险性,每一次飞行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为了国家和人民,守卫自己的国土,守卫自己想要保护的人,这是他的天职。他劝慰许希麟,如果自己牺牲了,不要随他而去。只希望许希麟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

但这封信还没寄到许希麟的手上。两周之后,刘粹刚率队北上支援战斗,因为天气恶劣及缺乏无线电通讯,在山西高平迫降时撞上魁星楼,终年24岁。

“飞将军”刘粹刚致妻子许希麟最后的家书。

刘粹刚牺牲后许希麟痛不欲生,一度想自杀殉情, 杭州家中得悉噩耗,希麟的小阿姨赶到南京帮忙料理丧事,带来了粹刚从扬州寄往杭州的最后三封信 。

这三封信,在最后一封信里,字里行间有着刘粹刚道不尽的苦心和诉不尽的情意。他明白自己战斗在第一线,必然会有受伤或阵亡的危险。但他舍不得,舍不得爱妻,也放不下爱妻。他更怕妻子受不了万一的变故。他劝她,如果万一发生不幸,要勇敢地活下去,不要失去理智,不要殉情尽节,只要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永远记得曾经遇到他这样一个人就好了。最后一封信,读之令人泪下:

希麟:

前奉两函,想已收见矣,现不知您仍留南昌或是回了杭州,殊念!近日情势非常紧张,中国民族求生存,势必抗战到底;我的工作非常忙迫,从早上四点到晚上八点都在飞机场,身体虽稍受些痛苦,但我们精神上却很愉快!

回忆我俩结婚两年有余,您爱我,事事原谅我,您能了解我的一切,我感激之余,总觉得对您惭愧多多,希麟,我是一刻也少不了您的,您鼓励我前进杀敌,现在我相信您也不像无理智者那样地想念我的。

我们(部队)将来行止或无一定,所以我等或者要到北方去。我因工作关系,恐怕不能常常写信给您,人生本如朝露,事事如梦一切都难预料的,设我不幸,这是最后的一封信给您!-------或者我也许可胜利凯旋归来。

我的麟!我最亲爱的麟!真的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

您时时刻刻要用您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知道人家会笑您懦弱的,绝不会说您是殉情尽节的!

您应当创新的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您的!

我们为公理而战争!我们为生存而奋斗!我们会胜利的,不会失败的;我的麟!您不要愁,不要为我担心,天有眼睛的,天是公平的,我也会保重我自己的。

我的麟,您静心地等着吧,等我们恢复失地、击退倭寇之后,那就是我们胜利荣归团聚时;我最亲爱的麟,您静心的等着吧!

伤心欲绝的许希麟最终被丈夫殉难前未寄出的几封家书给劝慰住,打消了殉情的念头。许希麟时不时想起自己的丈夫,她写道:

“刚,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粹刚,你平日常说,将来年老退休后将以余力办学,如今你已尽了最后心力,我决继你遗志,先从基本教育着手,拿你英武不屈的精神,灌输于未来的青年。”

有了念头的许希麟开始致心教育,在同年年底在昆明创办了粹刚小学,入校学生均为空军在职或遗族子弟。许希麟在余生里,没有了那个曾天天在她屋顶上打转的年轻人,但她不停地孕育着中国未来的青年。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15年这部纪录片《冲天》在台湾首映时,没有引起任何水花,在大陆,也根本不让上映。

浩浩长天里,像刘粹刚这样年轻就阵亡的空军,就有上千万人。这群平均年龄23岁就牺牲的年轻人里,还有谁记得他们?历史上关于空军的信息,都只是寥寥几个,而成千上万的那些英魂,他们的故事,除了他们的家人,还有谁记得?就像影片中,林微因所写的长诗《哭三弟恒》那样: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你死是为了谁! ”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们牺牲是为了谁?”

她不仅写给同样是空军的三弟,还有这一群鹰击长空,战斗在云霄的年轻人。

一朝际会风云,至高无上是飞行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

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中成长,别无选择。

在大陆,没有人记着他们。

在台湾,没有人提起他们。

但,

他们却存在我们心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