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004) 配角的穿插式描述技巧及护官符引出的

2018-09-01  本文已影响86人  海边绿岸

   

      薄命女偏遇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红楼梦》描写了众多人物的命运,我们在一回回往下读的时侯,往往有身临其境,与故事中人物从毫不相识到好似与他们一起经历,慢慢地在一起生活一样。而时间跨度又很长,要写好这样多人物性格命运甚至一生际遇,确实不容易。而曹雪芹写得很自然,对于配角如袭人、李纨等等,作者当然只抓其重点,用慢慢度入法,在主要人物故事中穿插介绍这些次要但又必须介绍的人物,作品才更显得厚实和有宽广度。也让读者在书中特定环境间,如在路上某个转弯之处或厅堂之中,让我们与之邂逅。(第三回末尾与第四回开头处,利用“空余"时段,让袭人和李纨各自单独显现,是较巧妙的笔法)

在第三回最后部份,引出本书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袭人。写袭人,几笔介绍完: 原是贾母自己身边丫头,因贾母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这个袭人确实忠良,跟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也只有宝玉一人。

在第四回开端,写黛玉来贾府次日早上向贾母请安之后,又到王夫人处,见她们都忙看信件并隐约听到姨母家遭人命案之事(为以下本回正文伏笔),于是就同姐妹们去寡嫂李氏之处。此处写李纨身世及性情,也很简洁。李纨就是贾珠(宝玉的哥哥,早死)的夫人,幸存一子贾兰,现已五岁,入学攻书。李纨虽青春丧偶,但居贾府这样膏粱锦绣豪华之地而能静心侍亲养子,对其他杂事一点不八卦,有闲无聊就陪小姑等做针黹诵读,她这种性格跟自己出身及教养有内在关系。她虽不是四大家族中的,但父亲却也曾是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最高学府的校长一样),族中男女均熟读诗书,真正的金陵名宦之家。但父亲李守中信奉“女人无才便是德"教条,只让她读些《女四书》和《列女传》,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就可以。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取名李纨字宫裁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家庭环境及教养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当今的网络评论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那样的偏见,总有一些人凭主观臆断对别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如果能冷静思考,其实就能觉悟,你并不是别人,你没有他人的经历与遭遇,或者他人没你那样幸运。即使是本来看似很有文化涵养的人,都有这样的的固执。对于李纨,一些红学家把她定性为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只懂三从四德的没有活力也自私冷漠的人。这可能是从判词中或此回中说她如枯木死灰这些字句推断,但这样有点断章取义,或误解作者的深意。《红楼梦》有些非主角,要全面看清其真正性情及内心世界,只能从全书各回穿插描述中,自己去追踪并用心去揣摩。李纨不幸的经历让她形成些许自私的缺点,但又有谁没有缺点?  这正是曹雪芹洞悉人情世故实事求是的过人之处。李纨与王熙凤的身世与性格是十二钗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而这一回的正文审断人命案,脂砚斋评说此回虽是本回的正文但不是全书的正文,是作者为上文英莲和雨村作个暂时性了结和为下文主角薛宝钗入贾府作铺垫。作者在此书中主要精力如第一回所说是写闺阁之事,尽量有意避谈“政局时事”,贾雨村新上任应天府并处理薛蟠惹下的人命案,是《红楼梦》少有的可以单独看成一个故事整体的章节,完全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并从中看到贵族权势阶层中官官相护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一面。

在这个人命案中,看看几个人物角色的命运和护官符透出的信息。

①英莲的命运。在第二回中英莲在中秋之夜的丢失致甄士隐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此回写明她原来被拐,拐子拐了小女童后,作长远投资,等养至十二三岁时才贩买以便谋取最大的利益。英莲被卖给冯公子冯渊,此人确实喜欢英莲要娶她为妻,并发誓不再另娶。眼看苦尽甘来,却因冯公子想郑重其事,择吉日三天后迎娶,拐子贪财又卖与薛蟠想捞多一笔然后逃走,最后被买者双方识破,薛蟠仗势欺人打死了冯渊,抢走了英莲。英莲的命运坎坷,她家以前的仆人娇杏(侥幸)成为贾雨村现在应天府夫人,而她这个小主人竟沦落如此境地,实在无可奈何。

②贾雨村陷入暂时性两难境地。英莲的父亲甄士隐对贾雨村有救济之恩,但现在已循入空门而薛蟠的姨丈贾政却是让他复官职的恩人和未来靠山,并且现在还有其他三个大靠山开始在他面前“显山露水”。局势让贾雨村作什么样的选择,已不言也自喻。只是贾雨村故意让门子使小聪明,自己却装腔作势,故意显得左右为难,实在虚伪至极。贾雨村今时不同往日,更加老谋深算,这也是人之常情,官场秘诀绝招。

③门子的小聪明让自己也没好果子吃。领导的“前生今世”,你手下人最好不要知道得太多,现在职场的聪明人,在“不幸"无意看到领导伸出咸猪手的时候,往往会“无辜”地说,我没看到,什么都没看到。而这个以前葫芦寺的和尚现在的门子,却多次提到贾雨村不愿别人知道的不堪往事,就连不久前贾政荐保的事也一清二楚。被“整顿"扫出门庭或甚至丢命都是迟早的事。

④薛蟠。十五岁,富二代,自幼丧父。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但不爱读书只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游山玩水。虽是皇商(专为皇家采购重要物资),其实不懂经商之道,对世事也懵懂无知,不过依靠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都是由伙计老家人等措办。父亲过世之后,母亲王氏(薛姨妈,就是贾府王夫人的同胞妹妹,薛宝钗妈妈)对这个独根爱宠有加,则不懂教育。养成了流氓习性。写薛蟠的性格也道出妹妹宝钗的身世家境。薛蟠之所以杀人后能逍遥法外快活游玩,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母舅王子腾的权势,王子腾是京营节都使(有掌握京城一带军队的实权,对皇室举足轻重。用谐音,王指皇帝,腾谐藤,则皇帝的藤蔓)。

四大家族若按名份顺序排是“贾史王薛”,贾府最有威势、地位显赫,其次是史家,再次是王家,最后是薛家。护官符后的小注可以说明这一点:贾府当初的爵位是“公”,史家当初的爵位是“侯”、王家当初的爵是“伯”、薛家无爵位,是个身份地位特殊的舍人——皇帝赐予的“紫薇舍人”。就书中当今情况,王家的实权却是最大的,比贾家的势头威风还大。所以薛蟠最怕见的人是王子腾却不那么怕贾政。

本回最后部份,从薛蟠官司自然地引出本书另一主角薛宝钗。宝钗比薛蟠小两岁,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书中写宝钗进京的缘由,因今皇室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除聘选妃嫔外(选秀),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则是说,如果选上入皇宫,宝钗就和元春一样,一辈子在皇宫里面了。薛蟠因贪玩和想清算家中在京的生意旧帐,所以也跟着母亲和妹妹来京了。却在路上因抢夺英莲之事惹了人命案。对他来说,只要费几个钱就没事了。

薛蟠一家进京,有两个去处,就是舅舅家和贾府姨妈家。薛蟠本来很怕母舅因官司一事教训他,刚好临近京城时听到舅舅最近上升为九省统制(官位比原来更高了),奉旨出都去边疆巡查。于是三人最终去了贾府暂住下来。贾政因为事务繁忙,没有细心分析就把他们一家安排在梨香院住,本来这梨香院是昔日荣公暮年养静的地方,约有十馀间房舍,前厅后舍俱全很不错。但另有一门接通街道,薛蟠的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上又有一个角门,贾府到夜深时其他门都关了,唯有这个门永远敞开。这成了约束薛蟠的漏洞,贾府那些纨绔子弟后来都是跟从薛蟠从这里溜出去,聚赌嫖娼,变得更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