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或许就是出版来被撕掉或销毁的
每年6月7日、8日、9日三天前后是几百万高三学生由高压舱内走进高考考场然后走出考场彻底释压的日子。许多年来,在这段释放他们为准备高考一搏而承受的无数压力的日子里,据各地报纸或网络的报道,学子们采用的释压方式众多。其中渐渐蔓延且逐步成为一种普遍性的释压仪式的,便是撕书、扔书。假如愿意去网络上搜索一下,会很容易找到各地许多中学的高三学生撕书扔书那种狂欢场景的图片乃至视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教学楼的走廊上,学生们奋力地撕碎着一本本陪伴了他们无数个苦读日子的图书(笔者认为那些书主要是各类考试辅导图书)以及各种卷子,并将它们用力地抛洒向楼下,纸片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教学楼下的地面被厚厚的碎纸片所覆盖,壮观不亚于冬日北方厚厚的积雪。而在那漫天飞舞的纸片及厚厚的纸片堆之间,也许有几名保洁工友在不停地清扫。他们的头上、衣服上、扫帚上也沾满了以白色为主的碎纸片。这个仪式也许只进行了半天,也许是一天,也许会延续几天。
一般而言,学校方面对这一场仪式的举行基本采取理解和容忍的态度。毕竟,压力释放过后,很多学校便要等待高考结果的公布,然后便是统计升学率,几家欢乐几家愁地开始对下一届高三学子进行各种压力动力冲刺动员,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而这一次仪式的主角们的学弟学妹们在见证了一场撕书扔书表演后很快便意识到,离他们成为仪式主角的日子已经不远。
高考学子们的撕书扔书传统就此形成,并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或者说,只要那种目的性功利性极强的考试形式存在,这场撕书扔书的仪式必定还会存在。
我们无法知道在有着一千多年考试选拔制度历史的国度里,古代寒窗苦读的书生们在参加完了类似高考的考试以后,是否也会同样地把读了多年的书撕毁或者扔掉。我想他们应该不会,因为他们所读的圣贤之道里肯定教导过他们敬惜字纸的道理。更何况当年并没有那么多书可让他们奢侈地撕毁抛弃,他们的考试也没有那么高的通过率,很多人还需要皓首穷经,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反复参加考试。
时至今日,在每年出版的几十万种图书中,一茬又一茬的考生们用于埋首题海而后在考试前或者考试后进行撕毁仪式的辅导书应该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造纸厂需要销售他们的纸张,印刷厂需要印刷业务,作者需要挣稿费评职称,出版社和书商们需要码洋和利润,学校需要升学率,家长需要孩子上大学,学子们需要完成十几年基础教育然后自愿或者不自愿地冲击那高考的最后压力试验。于是便有了这个仪式,以及一地碎纸。
而后,许多学子的学习动力、阅读兴趣以及人生追求就基本消失了。他们试图开始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梦想,而那个梦想,恍惚如空中飘舞的纸片,既实实在在,又十分迷茫。
不知道用现在很流行的大数据统计方式能否统计出每年这个时段里被撕毁扔掉的有多少图书(特别是教辅考辅书),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有兴趣去统计全国各地有多少所学校多少高三学子会上演撕书释压仪式。假如可以进行统计的话,那人们就可以知道在这个仪式里充当牺牲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书,总共有多少册,总码洋是多少,用纸量是多少,还有多少最终被化为纸浆循环利用,涉及多少出版社、书商、印刷厂、造纸厂等等,每年能为出版业贡献多少销售额,为这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总量做出多大贡献。
我们从不知道出版业的整个产业链上,有那样一些书的终极归宿是献身于那样一种仪式。我们曾经被告知图书和阅读的美好,可却从不过问有那样一些书最终会以释放压力的名义而可能成为终结一群人对阅读的兴趣或者造成他们对阅读的疏远的药引。
我们或许早就知道的是,有一些书的确就是出版来被撕掉或者销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