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钓故事四 :火种不熄灭继续传爱

2016-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虫乍虫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30 00:38:24

《启蒙、狂飙、反思》专书,汇集所有老保钓的故事,回顾就是前瞻。(图/台湾清华大学提供)
  中评社桃园8月30日电(记者 黄文杰)这次采访撰写老保钓系列故事,愈研究感触愈多,毕竟1970年代留美学生, 为了捍卫领土疆域,自发性的示威游行,意外碰上中美日台四方关系微妙的变化,满腔热血、慷慨赴义的热情突然被浇熄,必然走向路线分裂,这给新一波的保钓运 动知道,"回顾其实就是前瞻"。

请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副校长刘容生介绍老保钓运动历史,记得他用了很幽默的话来形容,"这就好比,大家信仰同一种教",只是老一辈人,对信仰有 自己的坚持与看法,年轻一辈不见得会传承自己父母那一辈的信仰,另外,再激昂的信仰,也会面临生活的平淡,怎样延续保钓精神,似乎比缅怀保钓轰轰烈烈的历 史更重要,你也会惊讶,怎么身边这么熟悉的政治团体或是社会运动,追溯源头,竟然都是"那一年的保钓运动"。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生长的时代背景和文史环境,每一个人都面对该时代的挑战,都应该承担时代给予的责任和使命。

循着刘容生副校长的建议,我们回到2009年5月台湾清华大学主办的国际论坛,努力把所有老保钓人士找回来,从不同层面去探讨,最精彩莫过 于"钓运的精神与实践",特别是杨贵平"滋根运动"现场口述,台湾不再有早年白色恐怖的言论禁忌,说起深入大陆偏乡助学,刘容生说"听到最后,差点掉眼 泪",这些都已经整理成书。

乔龙庆,当时是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简称ECC)理事。她提到,保钓运动,促使许多人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选择了不同道路和方向,但是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都希望为国家做点 事,尽一份力量,主修教育心理学的她,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中国开放后,与夫婿吕克群数次访问大陆,目睹当时百废待举的情形,心情沉重和焦急,深知必须从教 育着手,教育是解决国家和个人困难的根本之道。

为了完整保存钓运历史,台湾清华大学成立钓运文献馆。(图/台湾清华大学书图馆)

也因此,1979年中美建交后,一群在美国的教育和科技界的学人,多半是保钓运动的朋友,开始成立ECC,乔龙庆就努力呼吁农村教育的重要,直到1987年起,ECC工作转向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启动了认助中国乡村教育项目。

当时任"滋根基金会理事长"的杨贵平说到,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是菁英教育,问题是,菁英教育的路也不好走,要拼命读书拿博士,接着要买车、买房、娶老婆嫁老公,努力当"人上人"。

接触到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让这群菁英者对长期认同的自我为主,开始反思,寻找新的人生意义,终于,1980年代以后,这群人陆续离开了学校,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家庭。

杨贵平说,因为保钓的影响,总想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的火种,始终在心里没有熄灭,到底能够做甚么事?大事做不了,大概还可以做小事,我想,这就是后来的滋根提倡"做小事"和"做实事"的开始。

当时保钓积极份子董叙霖在联合国工作,他参加联合国的"百分之一基金会",这是联合国一些员工自发地组织起来,把他们每年百分之一的收入,用 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小型项目的一个组织,"也许可以用同样的经验成立一个组织,聚少成多,做小事,做实事",这就是滋根基金会成立的背景。

1988年,杨贵平找了一群保钓老友,包括居乃虔、李腾芳、董叙霖、刘虚心、曹宏远、李慧仪、陈立人等,凑足3000元,就是开始的老本,选择"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当基金会的愿景。

说起1970年代保钓精神延续与实践,许多故事令听众相当感动。(图/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

有了3000元,要支持对象是最贫穷的人,想了半天就是去中国大陆,为何选中国大陆?多少还是保钓影响,不能忘怀有悠久历史,饱经忧患的祖国。

1989年到了北京询问,四处问哪里最穷?一次搭飞机,无意间与邻座聊天,说起"我们有个基金会,要支持贫困农村项目呀,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结果遇到罗义贤这位年轻人,他说,"跟我来,公路沿线的农村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贫困农村",杨贵平竟然信任对方,翻山越岭,转了好几趟车,到了贵州省雷山县最偏远的方祥乡,开始认养12村,6岁到12岁的女童入学助学金。

3000美金投入滋根运动,村子内大大小小都来上学了,滋根基金会又继续往深山走,继续募款盖安全校舍,每次访问,看到更多的需要,开始编写"滋根通讯",因为他们的梦想,成为滋根的梦想。

滋根的源头是保钓,相信很多人诧异,有趣的是,滋根基金会不以大陆为满足,他们开始接触台湾、香港,1990年,离开台湾20年,杨贵平回到 台湾,招兵买马,打电话给陈映真、夏铸九、王晓波、林圣芬等人,1992年台湾成立"中华滋根协会",2007年,成立香港滋根。

大陆是在1996年通过注册,全称是"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当时中国滋根理事,都是曾经在美国及欧洲参加过保钓回到中国大陆工作定居的人,孩子一天天长大,滋根也逐年成长,2000年后,大陆到美留学生越来越多,陆续加入滋根团。

老保钓的故事没有说完。

保钓珍贵史料保存在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图/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

当1971年9月在美国密执安州安娜堡(Ann Arbor)举行的国是大会结束,左右两派分裂,"同志分手说再见",老保钓在两岸各自发展,中国大陆有所谓"台湾同学会"的诞生,台湾也有爱盟联谊会的成立。

台湾为例,爱盟后来成立"迎接自强年协会"、推动"爱乡更爱国"运动,以及团结自强协会,又发展成为"中华民国反共爱国联盟",以及"新国民 党联机",接着又变成新党,1987年台湾政府开放大陆探亲,爱盟一贯的反共、反台独、维护中华民国的理念,在大和解时代又赋予新的使命。

文化大学副教授杨祖珺,在大学的校园中,唱了琼贝兹(Joan Baez)等反战歌曲,意外接触到台湾留学青年在保钓中觉醒的青年爱国意识,以及老左精神场域,接着加入反对运动,她在书中提到,保钓所能翻搅的,正是过 去、现在与未来都可能持续存有的动力与能量,对她来说,保钓是以动词的样态存在的。

杨祖珺归纳1970年的保钓影响性,用了很棒的批注,她说,力量的汇集,促成了现象,力量本身,却不可分辨清楚自己的面貌,看来相似的现象,也因为促使它们浮现的力量各异,出现完全不同的意义。

台湾清华大学在2009年召开国际论坛,把当年老保钓成员都找回来,畅谈当年钓运情感。(图/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