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真实的看见在哪
文 | Madfrog
以前把微信作为个交流工具而已,自从年初开了公众号,开始留意公众号内容。发现所谓热点传播的打脸事件层出不穷,比如说凤姐事件,我是偶然间看到她公号文章,为其文笔和思想转变所惊叹,顿时路转粉加了关注,还专门分享朋友圈推荐其公号。因为一个人不管因何原因做了恶,只要还活着并且逐渐变的美好总是一件好事。结果因为一篇高打赏的文章被推上舆论风口,很快证实是别人挂着凤姐名在经营,啪啪打脸猝手不及。
比如罗尔诈捐事件,好多从凤姐事件中刚缓过神的公众们又像吃了苍蝇一般恶心。这种恶,尤其是稍微有点文化的人作恶,其实对人的同理心破坏是巨大的。而朋友圈熟人及其亲人朋友们各种真实不幸后的众筹事件,知晓者寥寥,往往凑个十几二十万都很困难。
又比如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跳楼事件,唏嘘背后有对男人、女人的各种讨论、指责,说白了就是一个巨婴嫁给了一个不智慧的家庭所造就的个体悲剧,然后因自私酿造一个更大悲剧。而就在这件事过后的没几天,我们隔壁小区的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从30层高的楼顶也跳了,本地媒体没有任何报道,自然网上也没有,他的离去和出生一样,除了亲人和路过者,无人知晓。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看见,看见的未必是真实,真实的,未必会看到。
但是好奇爱八卦是人类的本能,既想看见真实,又不想被骗被打脸,怎么办,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01
先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主流传播路径,看看这些时间收割者截取我们多少生命:截止2016年底,微信日活用户7.6个亿,半数以上人每天微信耗时90分钟;今日头条日活用户1.4亿,平均耗时76分钟。
前者以熟人交流和公众号内容订阅为主,后者是后台深度学习算法根据用户兴趣自动推送信息。公号关注的其实是一个个相对固定的认知个体,而头条号推送则利用了你当下的兴趣。为此有人担心,基于兴趣的内容推荐或订阅机制,让人只能局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是否会巩固自己的无知?
今日头条的老板张一鸣对此解释是,机器也在进步,一开始是根据既往行为,后面会依据潜能。是啊,随着样本增多,推送肯定是越来越精准,如果不思考,你也就不用思考了,算法把你几年后喜欢啥也会预测的。我在想,如果这些有文化的骗子以此套路进步下去,会不会骗的更加开心与肆无忌惮,细思极恐。
但是好在人还有个优点就是爱思考。木心的《从前慢》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相较于移动互联时代的我们,以前的信息传递是慢,没有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广度,却适合爱思考的人进行深度思考。但是如今如果利用信息广度稍微深入多想一下,会不会变得有点独立思考能力呢?
02
初次被骗一般第一反应是羞耻,继而愤慨,然后过段时间再被骗,大哭从此再也不相信XX了。首先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被骗是不可耻的,但拒绝相信甚至是多次被骗是不应该的。
通过多次打脸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点,互联网信息具有大众传播的特点——即关于事件各种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但这些信息分布极不均衡,对吃瓜群众而言,分布不均衡就造成了接收的不均衡。某些特性,由于反映它的信息接收次数多,就容易被重视,反之则容易被忽视;有些重要的特征则湮没在传递强度高、反映其他特性的信息中。
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看到的信息来源于媒体披露,如果是专业媒体可能真实性还相对有保证,可如果是其他,就夹杂了各种利益或认知能力偏差。心理学上将该现象称为观察者偏差,是指由于观察者自己的动机、期望和先前经验等因素妨碍了观察的客观性,观察者只能看见他希望看见的东西,有选择地记录细节。
当然经过各种公号推送加工处理后的信息,这种偏差会进一步放大。以至于影响认知甚至是行为。认知的话短期内伤害还小些,如果是行为那可能会致命。比如去年的魏则西事件,不对称的信息推送,要的真的是人命。
当然心理学上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叫做“观察者效应”,即是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变。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丽江古城官微事件就是个很有趣的例子:

这些效应的种种,导致人们看不到他们想看的,不过话说回来,有价值的信息从来就是不对称的,不然别人怎么挣钱是不。对于我等吃瓜群众,仅仅想获取些不被骗的信息而已,那就得再了解下贝叶斯效应。
贝叶斯推理其实是个归纳统计的方法,但在过去几十年各行各业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公式就不细说了,主要谈谈其在信息认知方面的启发,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注意事件的基础概率,基础概率小的事件,即使事件击中率较高,其出现的总概率仍然是较小的。比如彩票中奖、被精神病患者砍、被跳楼者砸死等等就是基础概率很小的事件,大可不必过度代入己身。
其次,应该对信息的外部表征作理性的分析,不应受一些表面特征所迷惑。当然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普通人,尤其是认知群体里的人要是能做理性分析,也不会被骗了。但是如果知晓来源及套路,可能会稍微好一点。
第三,不能过分相信经验策略(如代表性启发和可得性启发)。虽然经验策略有时能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并导致正确的概率估计,但也在许多情况下会误导我们的判断。比如不要因为舆论经常宣传癌症对人们生命的威胁就认为癌症致死的概率比心脏病致死的概率更高。不要因为咪蒙之流的《致Low逼》就觉得自己过得惨是应该的,不要因为柴静的《看见》就觉得再不治理地球就灭亡了,多维度的分析就知道那些结论只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想法,经不住推敲。
03
作为海量信息的接收者,如果是有用信息,最好到源头去,看通看透,知其然和所以然,这样能避免“老司机”知识对你的干扰,甚至盲目引用名家名言背书,闹了笑话不说反而彰显了无知;其次结构化,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树,将有用的碎片拼装到你的体系里,这和罗胖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讲的碎片缝合是一个意思。
如果是个别事件,那就别着急去发表言论站队,因为热点事件都有套路可寻,防止被套路得先懂其套路。关于这一点,钛媒体作者艾瑞克曾经在《热点事件的万能公式》总结过,我觉得挺有意思,分享如下:
寻找一个群体符号形象,绑定时下社会热点,然后站在对立面颠覆这个形象,用群体软肋拉升仇恨值,然后利用分解逻辑去绑架你的思维,一个热点新闻往往就这么出来了。
关于此套路,南方周末的文章《刺死辱母者》做的是极好的,大家可以细细品味城里的套路,一年前的事件都能风靡网络,可见套路之厉害。
最后,关于减少认知偏差影响心理学给了对策——采用多角度观察,可这种能力从哪来?还是知识,丰富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多维度的观察,从而消除傲慢与偏见,防止被骗。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看见,想看见真知而不被误导,得不停思考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