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冷面杀手”铁缺乏】
发终于休假了,放下手里的工作,赶赴梦幻的天堂——九寨。从九黄机场出来,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对自己说,要彻底地放松自己,享受美丽的美景。
旅游观光的大巴上人很多,我拿着相机自觉地坐到后排,一来把位子让给想坐前面的人,二来坐后面比较方便拍照。车子启动的时候,我打开了相机,抓拍着沿路的秋色。
这时,我的目光落到同排坐的小姑娘身上,她大约十一二岁,有着大大的眼睛,迷人的酒窝,长大了肯定是个清秀隽丽的女孩。可是,总感觉女孩面色有些晦暗,车子一启动就倚靠着妈妈,车里有很多小孩子一路上叽叽喳喳,唯有她少了些孩童的雀跃,慵懒乏力,提不起精神。职业习惯让我猜想孩子是不是不舒服了,忍不住和她妈妈攀谈起来。
“孩子怎么了,晕车了吗,要不要我们挤一挤,让孩子躺一下。”说着我开始翻书包看自己有没有带晕车药。
“嗨,没事儿,她总这样,不用理她。”妈妈快言快语地回答了我。
“哦?一直这样啊,您有没有帮孩子看看是不是贫血啊,这么大的女孩很容易出现呢。”
“嗯,带她查过了就是贫血,有好长时间了,铁剂吃了后她老是胃不舒服,一吃药就吃不了饭。”
“那您没给她选择胃肠刺激小的,或者小剂量但坚持一段时间的补充呢?”
“你说的那些我都清楚,我就是学药理的……”原来还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可令我不解的是,她什么都知道,为什么没有能帮孩子解决问题?由此想到,专业的妈妈尚且如此,那些普通的妈妈们呢?心情不免又沉重起来。
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他们常常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类似的话还有“孩子不愁长,过几年就好了。”
要知道,孩子的很多成长是不可逆的,换句话说,就是“过了这村再没这店儿”,等到明天我们意识到问题了,才会发现很多事情已经无法弥补和逆转。
青春少女正值人生花季,生长发育旺盛,而且青春期少女多已月经来潮,女性每次月经周期约失血30~50毫升,失铁量约15~25毫克,就更需要补充铁元素。若不注意增加营养,不及时额外补充铁质,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还有一些少女为了追求苗条身材而盲目减肥,不适当地节制饮食,甚至挑食、偏食,就更容易引起贫血。学习压力大,精神疲劳,体力消耗过度,睡眠得不到保证,使健康受到影响,也可促进贫血的发生,这也是很多女孩越到高中后成绩越来越不好的原因。
铁缺乏的孩子爱生病,想玩又爱累,学东西费劲,逻辑思维混乱,行为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幼年的贫血和铁缺乏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即使到了学龄期血色素水平能够恢复正常,孩子的智商也会低于没有出现过贫血和缺铁的孩子,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时期的学习。
铁缺乏的女性怕冷,肤色无华,头发黄枯易折,指甲扁平、脆薄易裂,没有食欲,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容易头晕、耳鸣……重要的是患缺铁性贫血或长时间的铁缺乏并不是一个人的事,缺铁的孕妇和乳母,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孩子出现贫血症状。贫血虽不是遗传病,但会因为没有得到纠正而在家族内不断传递,影响一代甚至好几代人。
铁缺乏是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健康挥舞屠刀,所以,是个不折不扣的冷面杀手。
记得一次讲座后,一个妈妈站起来激动地说:“这节课,我要早几年听就好了。我的女儿今年12岁了,刚才您说的那些问题她几乎都有,我曾经恨女儿怎么那么不争气,但今天我知道了,因为她就有贫血,不瞒大家说,我现在的血色素还是8克/分升,是我害了她。”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
“老大已经这样了,我现在又有了老二,一个4岁男孩。”她的话让我们沉重的心情感觉一振,大家都希望这个孩子能带给她一些安慰。
但她接下来说的内容,让我们更为她揪心。
“老二现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爱生病,注意力不集中,不和任何人交流,不和任何人对视,智力比同龄孩子都差……”会场寂静得可怕,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孩子有可能是什么问题了。
“最近,他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我的心揪到了一起,4岁,自闭症,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我无法想象这位母亲面对两个有健康、心理问题的孩子时的感受。只是感觉我选择的事业太重要了,我们需要让更多的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长链上加上一条科学营养链做保障。
两天的九寨旅行即将结束时,这对母女又急匆匆地穿越熙熙攘攘的游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谢谢您,回到重庆我会马上给孩子开始补充……”
小帖士:
铁缺乏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营养隐性饥饿之一,有人认为全世界大约有60~80%的人都存在隐性铁缺乏。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贫血的发病率男性为10%,女性为20%,孕妇达到40%以上。
妈妈贫血,孩子发生贫血的比率是正常妈妈的1.5~1.7倍。患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比率是正常儿童的1.2和1.8倍。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率接近正常儿童的2倍。
缺铁性贫血或铁缺乏影响免疫球蛋白合成,导致胸腺萎缩,白细胞杀伤能力降低。
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还会引起胃粘膜
女性缺铁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可怕的“母婴循环链”。孕妇缺铁,出生缺铁的宝宝,后天在不进行弥补,随着孩子长大,进入生育期,就会形成可怕的“家族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