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红楼梦》散文随笔专题投稿读书

红楼之春

2019-04-09  本文已影响53人  A超然燕处

又是一年姹紫嫣红时。窗外的迎春怒放,远山的桃花灼灼,还有朋友圈里的各种花红柳绿,一派生机。《红楼梦》里的春,既是“花谢花飞花满天,柳丝榆荚自芳菲”的春光灿烂,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人生感悟。

《红楼梦》里最美的春天是廿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好多戏曲叫“宝黛共读”,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唯美的青春画卷:春暖花开,慵懒的午后,宝玉偷偷携了一本《会真记》(也叫《西厢记》),走到一片桃林里,坐在一棵盛开的桃树下,津津有味的看起来。黛玉扛着花锄,葬花归来,于是两人坐在石头上,一起欣赏。风吹过,落红成阵,落的满身、满书、满地都是花。桃花与美人共争春,宝玉看呆了,观众也看呆了。

《西厢记》《牡丹亭》里华美的辞藻特别引人入胜。比如“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比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比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还比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曹翁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宝黛入神共读的场景: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只是若只看到这些,恐怕会辜负了曹翁,辜负了这一段青春和美好。蒋勋在他的《细说红楼》里,详细的介绍了《会真记》到《西厢记》的发展过程。唐朝诗人元稹曾经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古文传奇故事,叫《莺莺传》,因为里面有三十韵的会真诗,所以有人又将它叫做《会真记》。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超过诗,而且更加灵动俏皮,并可以配乐演唱,所以有人就将《会真记》的故事改编成十二首的蝶恋花词。到了金代,董解元将它改编成了可以弹唱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元代的戏剧大家王实甫,又将它改编成了《西厢记》,并且以大团圆的结局,将崔莺莺描写成了一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奇女子。

“宝黛共读西厢”,曹公要写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唯美的画面而已。他要借助《西厢记》的唯美来表达宝黛二人的爱情。如果你不了解《西厢记》,那么你一定不知道作者其实在这里写的是两个少年男女那种朦胧的情愫。如果你没有看过西厢记那些美丽的辞藻,你不会明白为何黛玉看了会如此痴迷,会看完后呆呆的愣在那里,而且还默默的记诵。

无论怎样演变,《会真记》也好,《西厢记》也罢,都改变不了它爱情故事的主题。所以,作者曹雪芹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写了一本书。为什么宝玉偏不偏的就带了西厢记而不是别的书?为什么偏不偏的就被黛玉碰到而不是宝钗?

《阿狸·永远站》里说,“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过800多万人,会打招呼的不到4万人,会和3000多人熟悉,会和200人亲近,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缘分很奇妙,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会遇见、相知、铭记。为什么是宝黛共读不是宝玉和宝钗共读?因为宝黛有木石前缘。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青涩懵懂,拥有不能忘却的情窦初开。

春天,铭记那一份不再的青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