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成了警方不处理性侵案的理由,这部电影有点扯
失望+无助,这是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最大感受。《熔炉》给影迷留下了无限希望的“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韩公主》最后女孩跳海自杀,留下的生前旁观者的震惊以及对自己当时并未伸出援手的后悔;以前我吐槽过的《别哭妈妈》,至少还有那位警察。虽然这三部片子都未在影片中有实质性的制度上的变化,但至少告诉我们,主人公不在了,这个世界还会有为他们伸张正义的人,还会有为这件事情影响一辈子的人。而《蚯蚓》留下的是什么?个案的了结,和社会的冷漠。
一死百了女主“天真”地向教育局写请愿书揭发真相,结果呢,学校领导只是接到了一通不痛不痒的批评电话,最后受批评的还是女主父亲;
女主父亲向警察报案,警察却以“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而并不处理;
原本可以充当《熔炉》中孔刘角色的百货店老板最后之充当了给女主父亲日记本的邮寄员,读了多年法律的设定就是为了帮助女主写请愿书!!!!
“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成了警方不处理性侵案的理由,这部电影有点扯在《蚯蚓》中,脑瘫的女主父亲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最终走上了以暴制暴的复仇之路。既然法律不能给予“我”公正,“我”就只能动用私行。女孩遭泼硫酸毁容,男孩死在了父亲的手里,在一切结束之后,父亲选择自杀。这样的结局对于观众来说,不得不说很是大快人心,但之后呢?我们看到了一个校园霸凌案的了结。所有的当事人都在死了,或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说我看《别哭妈妈》是憋屈,是因为为什么好好的以暴制暴的热血的桥段,拍出来给人逃命的即时感,而看到《蚯蚓》之后是憋屈,虽然复仇桥段拍出来了,但无助……《蚯蚓》的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讲女主是怎么样受到霸凌的,只留给了父亲三分之一的时间报仇。这样的剧情分配注定让本部剧的重点“以暴制暴”显得仓促。看过《老男孩》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复仇”。
这都不是最主要的,校园霸凌、性侵未成年少女等等校园问题的另外一方,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教育的教育局和校领导完全没有交代,这件事情对他们的影响也没有交代,那是不是,他们还会继续冷漠下去呢?与看到或是听到当事人遭遇而落泪的情绪相比,我更愿意看到世界在改变,都在变好,这样积极的力量不是来得更释放吗?
看过了很多关于校园霸凌、性侵未成年少女这类校园问题的影视作品,熟稔与这类电影的套路,已经镜头的表现手法,但我还是会心疼当事人所经历的一切,还是压抑于事件曝光之后社会的冷漠,还是会期许电影之外发生的改变。
后面横幅上的字是不是很讽刺最近逛豆瓣的时候,看到一本书《我们为什么会霸凌?》,是这样介绍的:
这本书经过了400多天的田野调查,成仙了15个触目惊心的校园霸凌故事,横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涵盖了武力霸凌、留言霸凌、性别霸凌、群体霸凌、校园霸凌等多个形式,揭示了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
“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成了警方不处理性侵案的理由,这部电影有点扯 “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成了警方不处理性侵案的理由,这部电影有点扯我突然想到有一个剧里男生说的一句话,“我们是未成年人,所以转学就行了。”这是不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呢?
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成了警方不处理性侵案的理由,这部电影有点扯 “你女儿生前做过援交”成了警方不处理性侵案的理由,这部电影有点扯最后分享一句台词,“没有钱可以,但能不能挺起胸膛呢,难道连最后一丝自尊心也要抛下吗?”
我是还挺喜欢女主这种不卑不亢,单挑女头头人设的百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