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培育不出自控力
有一件事,家长常常进退失据,一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能让孩子完全不使用智能手机,另一方面孩子在这个年纪的自控力又比较差,经常会和他发生这方面的“斗争”事件。怎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的自控力需要通过一些有自控性的行为过程来逐步培养起来。必须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得到控制力。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手机使用时间,而他从来就没有手机,何谈控制?所以说,要孩子自觉主动地把手机交出来,而不是在威逼利诱和家长的权威之下交出来。可以与孩子达成一些协议,比如使用手机的前提是能够在晚上睡前把手机关机放在客厅,当然家长也不会去翻手机。因为一旦孩子察觉到了家长翻看手机,就会立刻对你失去信任。
自控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全靠外在的控制。家长如果硬要压抑孩子,孩子就会逆反。逆反有“硬抗”的,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有个孩子打游戏,他妈妈因为期中考试成绩差气急了,把手机砸了。结果呢?这个孩子就刻意进行“报复”,期末考试比期中考试考得更糟糕,而且平日里还故意迟到、早退,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疼的孩子。“软抗”麻烦更大。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控制系父母”是众多青少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一个从小被父母嘲笑没有自立能力的人,可能永远无法走出依赖的羁绊;一个被父母认定为“半途而废”的人,可能每一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用曾经的经历让自己退缩;一个从小被认定为“五音不全”的人,即使内心再向往,可能都没有引亢高歌的勇气。
无论使用监视、体罚等管理孩子的具体行为,还是以控制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内心世界为目的采取的手段,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压力式的、控制式的,给孩子带来压力性和控制性的体验,引发孩子的愧疚感、焦虑感,迫使孩子绝对服从安排,或者有选择地给予孩子爱和尊重,限制孩子表达观点想法和感受,对孩子的认可完全取决于其达成父母期望的程度,这种“控制系父母”的行为,限制和违背了孩子对安全、归属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破坏了个性独立与亲子依恋之间的平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发展严重受限,常常导致适应困难,以及低自尊、焦虑、抑郁,甚至攻击、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出现。
很多时候,孩子抗拒的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内容,而是给予他的教育方式。所以,智慧的家长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效沟通。比如,在青春期,沟通交流一定要学会面对青春期孩子成熟感与不成熟之间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开放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在交流中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唠叨;多一些选择,少一些指令;给孩子多一份自主感,少一份控制感;多一些“我认为、我希望”的表达,少一些“你应该、你必须”的命令性的传达。
所以,在有内驱力的基础上才能谈自控力。内驱力的培养,大人和孩子都要付出耐心和努力,需要尊重、爱和信任,让孩子认识到我是我自己,不是谁的附庸。因为,自控力不只是抑制冲动,而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孩子能自主选择目标,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时,才会更好进行抑制冲动、抵制诱惑等完成目标。广义的自控力还指对自己的周围事件、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控制感。它是能否支配自我的一种能力。
移动互联网让获得信息、购物、娱乐、人际互动等选择,趋于全天候化,在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放纵自我变得更为容易。所以,盲目纵欲是自控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控力又是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
人们通常高估自己的自制力以及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受到的压力,而低估自我控制不足的影响。很多人都喜欢放纵自我,因为这样自身非常舒服,让自己的欲望操控自己肯定比改变自己要容易的多,但这样其实是最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这最终会伤害我们自身,摧毁我们的一切。
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克制自己的拖延症,与出版商签署了一个严苛的条款,设立一个紧张的截稿日期,否则就将无偿为该出版商服务9年。在这种紧张压力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逼迫自己顺利写完了预期出版的作品。每个人的自控力有强有弱,而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