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太多,人就没心力去想更远的事情了……

2023-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婉殇成长笔记

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同名公号!文章有少量修改不影响阅读!

1

很多人会有种吃苦崇拜。

就是觉得吃苦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不吃苦的人生都是应该被谴责的……

有时候明明没苦,也要创造苦出来,还美其名曰锻炼。

但,锻炼有时候不仅仅只有吃苦这一种方式,或者说,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方式。

大多数人以为的锻炼是让人进行体力劳动,比如明明可以坐车,偏要让孩子走路,走到脚底起泡,走到口干舌燥。

比如明明可以借助工具来达成目的,偏要让孩子用最土的办法。

但,更重要的锻炼其实是思维上的锻炼,是意志上的磨练。

你让孩子走几公里路,能磨练他的意志嘛?

未必,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有依托!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一个特别穷人家的孩子,家里别说轿车,连摩托都没有,或者说只有一辆摩托,被父母拿去当工作时的通勤工具了。

这时候,你让他走几公里路,孩子没啥怨言的,因为他知道他没依靠,他只能走回去,他不走回去,也没人会管他,父母不是不想管,是没办法管。

但如果你家庭里轿车都有好几辆,你也有时间,然后故意不去接孩子,和孩子说这是在锻炼你。

你猜猜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甚至有的孩子因为觉得有依托,所以走到走不动了就半路撂挑子,直接给父母打电话让你接他。你要是不接,说不定他就直接在马路边上做起……

看看,谁耗得过谁!

2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依托。

前者觉得自己没依托,所以只能自己拼命的想办法。

后者觉得自己有依托,所以并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想办法让自己的依托为自己解决问题!

吃苦,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

真正重要的就是因为两者的心态不一样。

你偶尔让孩子吃一回苦,但孩子并不明白吃这种苦的意义,那这种苦毫无意义的。

就比如你已经在大城市安家了,放假回到父母老家里,让孩子跟着他爷爷奶奶去地里干活。

但问题是,他真的知道挖地的意义吗?

他没完整参与过一轮经济作物的周期。

他顶多参与了其中一小部分,他感受不深的。

你有本事就让他从挖地,种植,浇水,除草,防虫收割,收获,售卖,一条龙全搞了,让他完整参与整个周期,不然你让他去挖几天地,有意义嘛?

甚至你让他参与整个周期意义都没那么大。

因为他知道他只是偶尔的参与,他以后大概率不会做这个。

所以他感受不到社会中的隐形歧视,比如你一个农民,去参与同学聚会,别人问你做啥时,你说你是农民,那别人可能嘴上不说,心理却在暗暗发笑。

这种心理感受因为你只是偶尔参与,所以不可能有多深感受的。

一个农民,一个建筑工,之所以拼了命的想争口气,就是因为他受够了这种隐形歧视,他想扬眉吐气……

但一个没咋受过这种歧视的人,没有这种心理压力的人,他没这种心态的。

3

吃苦有时候不仅不能锻炼人,反而可能让人把心力磨平了。

吃苦太多,人就没心力去想更远的事情了……

一个常常吃苦的人,时间久了,眼里心里的注意力就全放在怎么摆脱这些苦上了。

甚至会慢慢习惯吃苦,最后被同化成那种有吃苦崇拜的人。

但苦这玩意很奇怪,你越吃它,它就会来的更多。

就像大数据一样,你越看啥,它就越推荐你啥。

苦也是一样,虽然你可能不想吃苦,但因为你经常吃它,它就误以为你喜欢它,最后就越吃越多,你吃的越多,它就越觉得你喜欢它,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此苦非彼苦。

你要好好想清楚,你吃的到底是什么苦,真的有意义嘛?

注意: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的话联系我必删!图片内容基本与文章无关,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减少视觉疲劳而已,请勿对号入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