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金融数据戳人眼球,引人思考!
近日出炉的1月金融数据全面超预期。根据2月15日央行公布的数据,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创下单月增量新高。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
(图片来自中国金融新闻网)
影响数据逐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几点:
一是贷款投放本身有季节性因素。银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争取“开门红”的经营传统。从历史规律看,1月份是全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2018年1月新增贷款为2.9万亿元,是当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
二是表内贷款多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表外融资的减少。2018年以来,表外融资明显收缩。表内贷款多增,可对冲表外业务萎缩的影响。其中有一部分表内贷款还承接了原有的表外融资需求,这有利于保持货币和融资总量的平稳增长。
三是货币政策传导边际改善。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人民银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改善资本对银行投放信贷的实质性约束;综合运用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在缓解部分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约束的同时,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研究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缓解利率约束;推动商业银行改善内部政策传导。
1月份票据融资显著增加,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个别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和结构性存款套利,只是短期的少数行为,不是票据融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总体看,1月份贷款处于合理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稳健”成为货币政策的总基调
“稳健”强调了货币政策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松紧适度。要增强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强化逆周期调节,同时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能少也不能多。
2018年,在保持总量适度、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结构上加大定向调控、精准滴灌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下阶段,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既要防止货币条件过紧引发风险,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剧扭曲和继续累积风险,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