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育心理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2018-06-09  本文已影响280人  颜玉读书

[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8年6月8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302篇。


前天写了一篇文章——《且以优雅度一生》,讲到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带给我自己和育儿、育生方面的启示。

文章发出后,收到很多家长朋友的反馈,尤其是一直有育儿焦虑症的家长的反馈。这其中,包括0-3岁的,也包括孩子上幼儿园的,中小学阶段的,甚至,包括一部分大学生的家长。

这些反馈引起我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家长朋友会如此焦虑?我苦苦思索着答案,然后发现,这很可能是因为很多家长朋友自己本身就缺乏安全感,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那里就继承了集体焦虑症。因为,改革开放不过四十年时间,在此之前的中国人,物质匮乏,每日为吃饱喝足问题焦虑不安,所以,这可能作为大部分国人的集体潜意识留存在我们骨子深处了。

但与此同时,我开始寻求理论支撑。我开始联想到那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个没有上过大学却成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的学者埃里克森,他的"同一性"理论,他的人生八阶段的论说。

就这样,我在家里的心理学类书里努力翻找,找到了两本埃氏的著作:《智慧与感觉——通往创造之路》和《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狂喜。开始读后,看到上面有介绍埃氏所有著作,立马到当当上一一搜寻,又找到了三本:《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洞见与责任》、《童年与社会》。哈哈,赶紧放入购物车,抱回家。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但,还有几本没有中译本,这让我再次萌生一定要学好英语的思想。如果我精通心理学的专业英语词汇,我就不需要求助于那些翻译者了。到那时,我想读什么专业书就简单了。

同时,我读埃里克森的书时又想到,埃氏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关于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于是,我又把家里的"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找出几本来准备一一研读。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又想到,最近我读过的一些书里好几个人有对埃氏这个理论的阐述,其中有中国学者周国平先生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和《孤独——回归自我》,还有美国著名童话心理学的研究者艾伦·B·知念的六本研究童话的著作《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都讲到这个理论。哦,还有20世纪无可争议的神话学泰斗约瑟夫·坎贝尔的六大本神话学著作中的《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神话的力量》等都有埃里克森理论的精彩演绎。

还有,我最近集中研究的有关"孤独"的主题,或者说是在探求个体合适的生存方式的主题里,也基本都会讲到个体一生的发展。于是,我又找出了《群体性孤独》这本研究孤独的哲学书和《过于喧嚣的孤独》、《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这两本文学书,以及《蒙田随笔全集》。《蒙田随笔全集》是因为在读周国平先生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里,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蒙田对孤独的阐述。而提到周国平先生,又会想到他哭人生最重要的知己史铁生去世的那篇文章,因为以生病为职业的史铁生也同样在探求生命最好的存在方式,所以,他的书《灵魂的事》肯定也有同样主题的阐述。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当我在寻找这些书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了上一周买回来的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王浩威的《晚熟时代》一书的最后几页。恰巧就读到了这段话:对弗洛姆来说……真正的人生是活生生永不止息的,是不断成长的。唯一的永恒,只有死亡。……我们喜欢一个人,应该会喜欢他未来的任何成长、任何改变。这就是弗洛姆提出的恋生欲。这是弗洛姆提出的"爱生哲学"。

哇,这正是我要找的内容啊,于是,再次在家里哲学书和爱情心理学的书堆里寻找弗洛姆的著作,马上找到了两本:《爱的艺术》和《逃避自由》。这两本书我都比较熟悉的,但这两本书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又再次去当当输入"弗洛姆"找到了他的另外几本有相关问题的书。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于是,我的书桌上,满满当当摆放了一堆相关主题的书。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当然,其实神话和宗教,尤其是文学对个问题会有相当多的阐述。而历史,则会有相当多的对这个问题的活生生的案例,历史能更直接也更最有力对此进行说明。

于是,最后我发现,由前几天那篇文章引发我的深度思考后,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综合性领域,从心理学到哲学,到文学,到神话学,到童话学,到历史,到宗教,还到达外语。

而,其实我之所以写那篇文章,仅仅是因为我上课的那本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原创]当你拿起一本好书,最后会怎样?

作为一个哲学教师,当我上课必须无数遍讲授那本书的内容,我无数次在课后像一头吃了草后不断反刍的牛那样在头脑里回味深思那些原理,于是,我就对它其中的一些哲学原理有了深刻的领会。而最近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由于对这个规律的深刻体会,我前天写了那篇文章,由于那篇文章,读者的回应引发我进一步的思考,由于我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进一步深入了各个领域。

这,好像是一本书引出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我相信,我的这个研究路径,也是几乎所有学者对问题的研究路径。

我终于明白,人们为何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人们为何说,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本书就是一片海洋。犹太人又为何说,一个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的孩子,其前途无可限量。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大人,倘若把一本书品尝、咀嚼上一百遍,同样会是在他(她)面前打开了整个世界!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打开了一本书,或者一个青少年假装在看一本书,我们千万不要批评他(她)。因为,很有可能,它由一本书引领着,进入了整个世界!

这很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