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锦丝绸驳华贵 最怕情深累美人。
1987年,温莎公爵夫人去世的第二年,生前300余件珠宝自日内瓦拍卖会上流出。
23年后,其中的一部分珠宝因转手出售而再度面世。
苏富比拍卖行主席说。
“我们非常荣幸得以再次拍卖这些藏品。它们来自一位引领时尚和潮流的优雅女性。这一批珠宝不仅仅代表了卡地亚的精工之作,也是一段伟大爱情的传记。”
时光倒流回1936年的圣诞前夕,爱德华八世在全英广播里宣布退位。
“无论我有多么愿意履行国王的责任,除非得到我心爱的女人的支持与帮助,否则我无法担此重任。”
有人称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爱恋。
《倾国之恋》——W.E是麦当娜于2011年执导拍摄的继《下流与智慧》的第二部电影。
我相信,电影作品,或者说艺术作品最后呈现出的样子,是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就一如我们的思想、行为与我们生存的环境、感官经验的联系密不可分一样。
麦当娜出道于八十年代,此时,平权运动、性解放、美式文化逐渐兴起、成型。这对她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麦当娜本人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作为一个成功的独立女性,完全的站在女性角度呈现了这部电影。
电影故事采用双线结构,条是历史上辛普森夫人与爱德华八世的爱情故事,一条是现代普通女性沃利的经历。
沃利很美,曾经是苏富比拍卖行最优秀的研究员。
为了当心理医生的丈夫威廉辞去了工作,为了怀上孩子想尽办法,这样的日子不觉已过了几年。
威廉的事业风生水起,而沃利的日子过的就像掉进了深渊。
谎话连篇的丈夫夜不归宿早已是常事,而渐渐她连质问的权利都没有了,她遭到了来自丈夫的冷暴力。
也许是对生活不幸的逃避,也许是想从他人的故事里找到摆脱现状的方法。沃利痴迷于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的爱情故事。
她一次次地探寻、靠近,这段旷世奇恋也随之展开。
沃利斯·辛普森,出生于一个美国南方的贫困家庭。由于第一任丈夫的家暴,她失去了孩子。
第二任丈夫还算如意,如果没有遇到当时的英国王储爱德华,她也许会与他白头。
说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大概是这世上很没用的事情之一了吧。
不管怎么讲,辛普森夫人想方设法地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舞会邀请,王子也在宾客之列。
与王子共舞,她的精致优雅和独特睿智,都让王子印象深刻。
王子的情妇塞尔玛因为离婚去往美国,沃利斯开始扮演了王子大卫的知己角色。
她为他弹琴、调一杯杯的马丁尼,在他心烦意乱的时候开解、陪伴。
没有多久,她不再称呼王子为“殿下”,而变成只有家人和塞尔玛称呼的“大卫”。塞尔玛归来的时候,王子的眼里只剩下沃利斯了。
这该是有一段神仙般的快活日子,纵马驰疆,嬉闹海边,一同庆生,陪同访问。
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王子都送给辛普森夫人一只宝石十字架。一共九只,每一只都是王子在卡地亚的电光火石之间亲自监督完成。串成手链,这是辛普森夫人生前最爱的珠宝。
故事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辛普森夫人在嫁给爱德华八世前已经结婚两次,和这样一个女人结婚触犯了王室传统和宗教规定,甚至引发了宪政危机。
爱德华毅然放弃王位,在法国与沃利斯结为伉俪,他们也就成为了文章一开始的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
关于这段故事,版本甚多,流传甚广,许多人认为麦当娜对这段历史过度美化,此处按下不表,影片作为艺术作品,重点并不是历史的真相如何,故事该为作者想传达的理念所用。
让我们暂时回到现实这条线索,沃利在拍卖中遇到了拍卖行的安保人员埃加尼。
知情知趣,体贴备至,从他身上沃利看到仿佛了新生活的希望。
但沃利并没有改变生活的勇气,28年的人生里,她除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一无所获。
终于有一天,丈夫威廉因为一万美元对沃利拳脚相加。
这一幕与电影一开始的辛普森夫人受到丈夫家暴重叠了。
这一幕不仅仅是电影镜头的重叠,这也是古往今来多少女性生活悲剧的重叠。多少女性前仆后继的扑在家庭、丈夫身上。放弃理想,放弃一个个心愿和自我价值,最后空空一场。
但沃利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埃加尼。
埃加尼带沃利回家,给她安慰、住所,给她希望,沃利开始走在重拾自我的路上,同时,她也在追寻真相。
在沃利一步步探寻故事的结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温莎公爵夫人和她的爱情真相。
所有人都只看到温莎公爵为她放弃了一整个王国,却没有人在意她的付出。
因为和王子的爱情故事,沃利斯没有自由,没有隐私,没有朋友,也没有争辩的权利。
她是本世纪最伟大爱恋的主角,也是全世界最受唾弃的女人。
随着沃利阅读的一封封信件的拆开,这盛大的华美故事背后,竟然是一双哭花了妆的眼。
从电影表现手法上来说,的确有不足之处,在情节安排上不够有力,着重于浪漫表现,比如在爱德华与辛普森夫人相爱和放弃王位之前明显的情感铺垫不足,让观众不知道何以情深至此,也就缺少了代入感。
在剪辑上有些零散、生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同样双线结构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同样是双线结构,但剪辑手法巧妙,毫无违和感,故事结构也更为清晰明朗。
但瑕不掩瑜,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之情。服装、化妆、珠宝、配乐全都华美之极,每一帧截下来都足够让人心动不已。
电影完全站在了女性角度解读这段爱情故事,这里面也融合了麦当娜本人和许多女性对人生、情感的困惑与思考,对命运的反抗和竞争。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凝聚,在电影里,女权问题是被集中体现的。这让我不禁想问,人们口中的男女平权,平的到底是什么权?
在电影角度来说,至少该是对艺术创造力的一视同仁。
长久以来,女性在电影里,尤其是主流商业电影里一直以一种“被观看”、“奇观”的方式存在,女性银幕形象是欲望感性的化身,是男人欲望凝结的折射,最好的例子是007系列中一连串的邦女郎,形象各异,风情万种,但从来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而就邦德的形象来说,他拥有千钧一发之际解决危机的能力,左右大局的控制力以及总是能拥美女在怀的难言的异性吸引力。
在电影潜移默化的强大代入感之中,我们形成了对男性主角的认同感,就仿佛我们自己也拥有了这种能力,而这里谈及的“我们”,包括了男性和女性。
我们就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之下默认了女性在影响力甚广的主流商业电影里扮演的角色,默认了以男性视角为主的电影角度。
“你相信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电影的最后,重回工作岗位的沃利问向自己心里那个坚强勇敢的温莎公爵夫人。这个问题就像一颗打探前路的石子,仿佛也在提醒每个女性扪心自问。
“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最后,附上麦当娜在2011年接受的一个采访片段。
“我发现无论何时,只要新闻一写到我,我的年纪一定紧紧跟在我名字的后面,潜台词就是:‘看,那是麦当娜!但是她已经53岁,不会再有作为了。’”
“‘让我们通过不断提醒所有人她的年纪来惩罚她。’——如果你的眼里只有别人的年纪,你就是在限制他们的创造力,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要继续当一个煽动者,像年轻人一样做我想做的,我就要挑衅,就要反叛,因为我即将迎来一场革命。”
- End & 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