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笔记

从“我跟你讲哦”到“我也这么觉得”

2016-01-23  本文已影响85人  bc21654272f6

话分两头,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人生中的第一本全球畅销书吗?

我算是第一代90后吧,2003年的时候上初中,也是在初中阶段才开始自己比较规范地阅读学习。那个年代网络已经开始发展,但远远还没有到现在各种阅读APP和kindle电子书横行的年代,纸媒还是信息传媒的王者,当然,真正的规范阅读也必须求诸于实体书来实现。所以我就一个成天往书店里跑的孩子了,当然这还得归功于我同样爱看书的父亲,基本上每个周末,父亲都会带我在书店里泡上三四个小时。我们家算经济比较拮据的家庭,一年新衣服都难的买几件,但是买书的时候我父亲从来都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个时候风靡全球的两本世界级畅销书,输出名字来当是如雷贯耳了,那就是《时间简史》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前者初版卖了2600万册,后者则也有2500万册,二者都曾经盘踞在畅销榜的榜首位置很长一段时间。毫不意外的,我父亲买下了这两本书。需要提到的是,我爷爷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物理老师,所以我们家无论是我爸爸还是我,都是从小对物理都充满了兴趣。所以当这两本书入手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先看《时间简史》,然后再看另外一本,结果也的确是两本书都名不虚传,都给我带了相当大的阅读乐趣。

但是多年后,当我与朋友在交谈中谈及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却很遗憾地发现,对于《时间简史》的内容,即使我现在的知识已经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内容,却往往只能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大量阅读科研文献后,我也认识到霍金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科普作者。反而对于《谁动了我的奶酪》,虽然我当时只是当一个寓言故事一样浏览了一番,远没有像《时间简史》一样反复研读,但我却可以充满激情地复述出来,还外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很疑惑,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对同一时间阅读的两本畅销书会在多年后出现这么大的记忆落差?

直到我今天阅读了这本《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我才明白这个道理,也学习到了更多。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如果放在今天,其实也就是一本很普通的自我管理的励志书籍,且是讲了一个半小时就能仔细看完的短小故事,但为什么能在当年四两拨千斤成为全球书籍销量之王呢?关键就在故事上。

故事是以迷宫里的两只老鼠和两个小人的设置来展开的,通过一直赖以生存的奶酪消失后四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来揭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当我们面临难以逆料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应该怎么做,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但与这句至理名言不同的是,故事能调动起我们的主观思维来带入,让我们主动在心里思考,如果我是书中的人物,我会怎么做,让这个故事不再是别人的,而是变成我们自己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大卷,最终能够找到奶酪的人可能会沾沾自喜然后更加自信地生活,没能找到奶酪的人也能及时反省自己的思维上的不足,加以修正,以便在以后人生的路上少走完全。就是这样,让这本书,成了很多人反复咀嚼一生的故事。

很明显的,相对于一本正经的说教,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反而能让人更加诚心诚意地接受一条真理。因为——前者是表达的人拉着倾听者一个劲的唠叨“我跟你讲哦”,后者确实让倾听者在愉悦地听完叙述者的故事后心悦诚服地感叹一句——“是呀,我也怎么觉得”。

这本《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就是从“我跟你讲哦”到“我也这么觉得”的秘籍。它从故事作为工具的应用性入手,揭示了故事背后心理学上的科学的力量,再进一步的阐述如何在品牌的创意层面,细致地分析故事的功能性作用,和如果应对潜在需求来合理地定位自己故事的基调,怎样用故事跨越障碍,用故事表达自己的主张,用故事来包裹真相。最后,故事的结束,往往反而意味着新的开始。全书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应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读,看起来非常有趣味性,有的地方甚至手把手教你如何炮制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故事,非常有操作性,可以说写得非常有干货。

有的人看着这本书的书名,可能会很直观的觉得这只是一本讲述如何用故事的形式来营销的书籍,实则是本末倒置了。“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只是副标题,“认同感”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故事只是表面的手段,用故事来获取对方的认同感才是交流的核心和目的!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认同感,真正学会了合适地运用故事,那么你能做好的不只是商业营销上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真正地让你的人生,无论是从交际、学习、工作、情感都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因为你从这本书里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能,而是一种时代性的、革命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才是真正让你受用一生的!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