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篇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anybox

今天旁听了社会心理学的人格课程,昨晚应该是太晚睡了,今天一整个早上都昏昏欲睡,几乎没怎么听课,下午睡了一番之后总算是醒了,也终于开启比较高频的脑洞模式。然后呢,今天说起到关于内向与外向群体的问题,老师是自己本身是一个很内向的人,要在课堂上面大讲三天三夜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一旦让他跟三五个人一起聊天,那可能会经常不想说话。而且想要几个人聊天之后当场讨论决定一些什么大事情,往往是很难的,必须在自己一个人回去重新梳理一下,才可能下决定,即使这个决定可能跟讨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cao,这不就是我吗?!

原因为何呢?原因是,内向的人对刺激度会更敏感一些,而外向的人对刺激的敏感度相对低一点,人多的时候也算是某程度的刺激,能获取兴奋和能量,所以外向的人更喜欢与人交际。而内向的人因为敏感,所以每次与人接触的时候,因为获取的信息量太大,所以会处理不过来,所以就不想再说话消耗太多能量了。而外向的人因为比较老大粗,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少,也不太需要处理什么,所以可以轻松地谈笑风生。

听完觉得甚是有道理啊。

--

今日突然想起昨天参访的时候突闪而过的一个念头,听说两位创始人,都非常地忙于他们的公益事业,中午不会睡觉,平时也几乎都在埋头苦干什么的。然后当时我想起,很久以前一个公益人的故事,具体不是很记得是谁了,说他捐赠了很多钱去资助一些贫困儿童,最后自己重病濒危之际,却没有多少人去看望还是回助于他,结果让人唏嘘。这个故事,其实额,怎么说呢,真实度不好评价,假设是真的,我感觉这位善人有点过于掏空自己了,身体本来就是我们贡献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过度消耗而不懂得量力而行,或者本来就是当事人知道时日不多而竭力一搏,那对于当事人来说,是自己的选择,旁人也没什么好唏嘘的。

只是我在想,难道做公益就必须得这样像火柴一样用燃烧生命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吗?自己不也是一个客体吗?这样消耗,性价比高吗,怎么就不可以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呢。而且,懒人有时候并不是错,如果懒人能开发出更多新型方式以一敌十,岂非更好?何苦一定要什么都亲力亲为,事必躬亲?诸葛亮即使算尽天机,但团队离开他就瞬间掉价,这样稍瞬则逝的烟花式个人英雄故事,对当时的受益者来说是好的,但是不是可以做的更长远一些?

有时候我想,也许我确实不适合做一线的,精力太缺乏了,睡眠少一些就没有能量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