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北日记180503:酒局与欧·亨利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晴
这是我在简书的第19篇日记。配图是在网络上找到的一张欧·亨利的图片,原因是因为酒局常常让我想起欧·亨利笔下的短篇小说,结局出乎意料。
从4月2日第一天加入公司,到现在竟已过了一个月,时光的飞逝不得不令人感慨。这期间,团队的老师也曾试图安排欢迎会,但因为各种原因耽搁了,最终将欢迎会定在了今天。
经历上次的酒局,想到欢迎会的聚餐,第一反应便是酒。身边的同事除去和我一同进去公司的,其他的基本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大家的相聚就不像只有年轻人时的简单吃快乐玩,而是变成了相互之间的敬酒。
所幸,公司的领导比较体贴,在要求每人必须饮酒的前提下一直强调女孩子要少喝,也因此敬完一圈回来,也就喝下一两白酒而已。
酒是如何成为宴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我不得而知。猜想或许是因为酒能使人醉从而使醉酒之人做出一些清醒之时无法完成之事,因此在很多的宴席上酒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这其中自然离不开酒精本身的作用,但有些时候,也可能只是人自醉以帮助他人实现目的,这样的渠道似乎显得更加委婉一些,我猜这大概是酒桌文化的缘由之一。这样的猜测没有经过印证,但私以为这可以算得上其中一个理由。
最近在看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江城》,今天刚好看到他描绘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酒桌文化。海斯勒笔下的四川酒桌文化,让人感觉像在进行一场战斗,在修炼好自身身体素质的前提下,要想从中突围,酒桌上的人还必须斗智斗勇,而若不运用智慧,最有效的一个脱身方式就是提升自身酒量,在推杯换盏中将他人灌倒。在一场酒局中,海斯勒被要求写一篇关于狄更斯的文章,还被限制了一定的字数,他将一场好的宴会比作一个好的短篇故事,其中的一句总结道出了大多数酒局的真谛:“要点就蕴藏其中,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明白。”
想来酒桌文化,并不仅仅是掺带着利益的挡箭牌,有时候也确实是联络感情的一个重要媒介。约上三五好友,小酌怡情,这才是我所期待的酒桌文化,但却绝对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很多的谈判还需要借助酒桌来完成,而这背后的数量,远比约好友专门去喝酒的数量要多得多。尊重传统的酒桌文化,适当去掉其中的一些糟粕,才是我们新一代职场人应当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