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成长

孩子是无辜的:这么简单,你怎么还是没听懂

2019-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阿雨无忧派

大家一定是对标题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么说,我每次跟孩子讲,仔细的给孩子讲解问题,但是孩子还是不清楚怎么做或者做错。这个难道是我们大人没有说明白吗?

是的,其实就是我们大人说的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有原因的,还有科学依据的。

沟通是我们必备的技能,无时无刻都要用到它,亲子沟通更是我们孩子和我们之间感觉维系的重要桥梁。我们要经常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用正确的方式,准确的传达才可以。不然自以为式的传达了,其实不然,孩子根本就没有接收到我们对于孩子的爱。爱请大声说出来。

沟通不良的原因

1.把大人的认知强压给孩子。

我们的认知从何而来,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传到给我们的,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历过的,其他的经验传给自己的,你们看认知是跟着我们生活这个社会的背景有关系的,不同的背景下,人的认知观念就会不一样。

为什么说多数60-70后比80-90后节俭,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过着苦日子,孩子又多,吃饱了才是最幸福的。所以爷爷奶奶带孩子才会担心自家的宝贝们吃不到,经常硬逼着孩子要给他喂饭。

对于沟通上,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认知强压给孩子,为什么这样,有时候情绪上头,我们就会认为这么简单的东西,孩子怎么就不会,这个题目一看就知道怎么做了呀。可是孩子还是孩子啊,他的认知形成才几年,这几年你有教导他,让他形成这方面的知识体系吗?如果没有,那么在几乎空白的纸上,他看到的就是空白,你想让他认出字来,很不现实,不是吗?认知的形成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是需要经常重复学习的。

“大人的世界我不懂!”

2.你说的孩子听不懂

说的都听不懂,这不可能,我都重复了好多遍,慢速度的讲了很多变了。为什么会听不懂。

除了认知程度的不一样外,其实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不对等的。来看看下面的图。

沟通漏斗效应

沟通漏斗是指:你心里想着这件事的100%,说出来的是80%,对方听到的是60%,他所理解的是40%,能接受的是20%,到最后,对方能记住的只有10%就不错了,三个月后只有5%,基本上忘记了。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受到沟通漏斗的困扰。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以为已经把事情表达地很清楚了,对方依旧一脸迷茫的看着你,或者直接做出了和你原意截然不同的反应;一般出现的最多的代表句是“我以为你说的是……"。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

既然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的遇到,那么就可以理解你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会这样呀。不同的人的认知不一样,理解能力高低,说话时候的情景不一样,干扰事物不同,自己的表达方式,说话时候的情绪状态......都是对于有效沟通造成影响的。

“爸爸妈妈,你们在说什么?”

那我们要如何改善与孩子的沟通呢?

1.同理心。

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假日跟着妈妈出去旅游,很开心。人很多,一直牵着妈妈的手走着,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就跑过去了,就这样离开了妈妈身边。妈妈发现孩子就在离自己没有几步的地方,也不担心。可是妈妈走了几步,发现孩子并不过来,一直呆在那边就是不过来了。于是大喊着招呼孩子,快过来。可是小孩怎么都不动就是吵着着声音的方向着急的看着。妈妈气得不行,一边大声嚷嚷着一边快速过去拉扯孩子。一下子孩子看见了妈妈,就“哇~哇~”的哭了。

于是妈妈蹲了下来,看孩子为什么突然哭了,很是担心。就这么一蹲,不经意间妈妈发现,孩子的视角根本看不见其他的,就只有密密麻麻的腿和屁股,原来孩子看不见自己在什么地方,并不是真的不想去自己那边。是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身高以及视角的问题。

孩子看世界的角度跟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请不要先责怪孩子。请蹲下来,很孩子平视,用我们的爱去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真诚的,一致的。

用最简单的语言重复的耐心给孩子讲解,然后让孩子复述他的理解。反复循环。

2.接纳最真实的孩子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做最真实的自己。我小时候虽然说一直被放养,但是也有很多限制,让自己比较敏感,会察言观色,会想去讨好其他人(那些感觉自己可以依靠的,精神、利益),我会让自己当乖乖女,一直在家不出门是讨好母亲的一种行为,一个夏天比班上最白的女生还白。那不是最真实,小的时候谁不想玩,谁不想有几个朋友,一起聚聚,开心聊天看西游记。

就这样长期形成了一个比较鲜明的性格,然后自己给自己设立标签,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需要对别人好,付出才会让别人对我好。

什么是最真实的,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会哭会笑,会生气,会有很多情绪。我们需要接纳自己,也需要接纳孩子。

不要说“小孩子不能生气”,孩子也是人,拥有喜怒哀乐的人。

不要说“你在哭我就不理你了”,不要用爱去限制你的孩子。

不要说“你就是个笨蛋”,这是给孩子打标签,这个标签也是会追随他一辈子。

很多……都不可以说,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只是个4岁的妈妈而已!

3.无条件积极关注

生活中我们总是关注事件的结果,看到事情,往往忽略孩子的情绪。考试考的不好,回家自有挨骂挨揍,可是我们没有想过其实他也很难过的。也许他努力了,但是很多东西都听不懂,以前落下太多了!

考试没有考好,我们可以夸夸进步了,真的没有进步,可以夸字写的进步了……至少没有直接考鸭蛋回来呀,我们再努力一把下次会更好。

碰的一声摔碎了碗,只会听见“你怎么又这么不小心,碗都要被你摔没有了”,我知道你只是想表达一下情绪,并不一定要怪罪孩子,但是往往孩子听到心里去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能把碗复原吧,你在抱怨的时候,身边有个被自己惊吓的孩子还没有安抚呢?到底是孩子重要还是碗重要?

我们总是不经意间作出伤害孩子的事情,再小的事情,也会引发孩子的情绪。因为他的成长百分百依赖爸爸妈妈,父母家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上这个叫做【自我概念】,成人的自我概念袭得父母而来的,我们现在想改变自己的自我观念,需要从内在突破认知框架,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失败的自己。接受失败而不是去回避。

而正处于在幼小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概念还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来绘制。那么父母的自我概念,行为认知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建立。

所以亲子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和积极反馈。

希望各位宝妈奶爸们对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相处有更多欢乐!

THE END. /

作者编辑 阿雨/

2019.5.25

谢谢观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