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在孩子身上的体现
上周,自己因为要准备一次培训分享,忙着准备PPT和各种素材资料。周日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带娃出去各种浪。
再加上娃爸又出差了,家里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我让老妈吃完午饭后带着小妹去卧室睡午觉。
哥哥中午睡不着,就让他自己在客厅搭乐高玩。我则在电脑上弄我的PPT。
还不到半个小时,哥哥就坐不住了,各种调皮捣蛋开始了,先是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扔在地板上,发出很大的响声,然后自己则跳上沙发,再从沙发跳向茶几,各种自嗨状。
使得我不胜其烦,甚至有一种想把他从楼上扔下去的冲动。
我平复了一下情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告诉他,妹妹在睡觉,妈妈在写东西。大家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请你不要发出声音好不好?
你可以看书,也可以画画,这些都是安静的活动。
儿子爽快地回答我说,好。
可不到五分钟,他又开始战斗了,搞得客厅一片狼藉。
再一次挑战了我的权威。
正在自己烦不胜烦的时候,突然一个点子飘进我的脑海。
我温和地告诉哥哥:“儿子,妈妈下周要搞一个培训磨课,但是我很紧张。”
儿子问:“为啥紧张?”
我:“因为妈妈还没有准备好。而且妈妈希望你能帮助我。”
儿子:“有什么是我可以帮你的么?”
我:“我想让你来当评委,妈妈试着讲一次,你只需要坐在沙发上观察,有什么问题,你就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妈妈,可以么?”
儿子答:“好的,可是我不会写字怎么办?”
我:“没关系,你可以画啊。”
就这样,和儿子愉快地达成了一致,并给了他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让他坐在沙发上,看我在他面前试讲。
虽然我讲的内容,在他这个年龄来说,很多东西他都听不懂,但我看他还是像模像样地一边微笑着看我,一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地记录着什么。
最后,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试讲了一遍PPT上所有的内容。
然后问儿子:“你觉得怎么样?不会有人给妈妈扔鸡蛋把?”
儿子煞有介事地拿着本子对我说:“妈妈。你看,我把你的缺点都记录在这个本子上了。我来给你讲讲吧?”
然后我看到儿子的小本子上被他画的如下三个图案:
1:嘴巴的图案(一勾,一叉)
2:眼睛的图案(一勾,一叉)
3:声波的图案(一勾,一叉)
儿子对应的解释如下:
1:讲课的时候嘴巴不要这样嘟着,不好看。而是要露出牙齿,尽量保持微笑。
2:眼神不能飘忽不定,眼珠不看观众,东张西望的感觉不好看,眼珠要保持在眼睛的中间,才好看。
3:讲课的声音有起有伏,这点很好。但有时候忘记台词突然卡壳,或者说停顿太久就不好了,讲话要流畅。
听完他的点评,再配合着看他画的图,我突然就觉得,小孩子的潜力真是无限大的,虽然他的评语还稍显幼稚,但对一个六岁多的小孩来说,已经超过我的预期了。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也是有理论支撑的,这个心理学的理论叫做:自证预言。
这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来的概念。
那什么是自证预言呢?
自证预言这个概念说的是:
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那么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根据已有的预言去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使最终的结果和情境符合预言的描述。
对照这个概念,我在一开始就让儿子担任评委这个角色,目的只是希望他能安静下来,不要影响妹妹睡觉,而我自己顺便也可以回顾一下即将开始的分享内容。
结果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这个小举动,激发出了儿子如此大的潜能,他竟然能够安安静静地在沙发上坐一个多小时,而他作为评委也多多少少给了我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自证预言的核心是: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
它有两个原因支撑。
第一:预言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动机。
第二:预言会影响我们的注意焦点。
我提前预设了儿子,给了他“评委”的角色,而他的行为立马从熊孩子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切换到评委的状态。
进入评委状态以后,儿子关注的点也发生了改变,至少从他记录的内容上来看,他在认真地关注着妈妈的一举一动。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
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预言自证的一个发展。
在1968年有一个这样的实验,有位美国博士给一所中学的全体学生进行IQ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而另一些学生的智商则平平。
他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
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只是随机抽取。
实验结果却很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了不少。而另一些被认为智商平平的学生,成绩果然进步不大。
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著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著正面期望的人们则将成功。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而在教育孩子,对待孩子上,平等地给予他/她足够的尊重,他往往能展现出你意想不到的状态。
你把他朝哪个方向引导,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真的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我们始终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修炼,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