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对知识的看法:共性、理性、感性、创新?
文Ⅰ 晨曦灵竹 故事ⅠRank
短篇《末日来临时》停更一天,今天写写杂文。
我力气不够,写不长。
都是些简单的事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实说实话学习完很多东西之后,你会渐渐发现只要是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是碎片加复原模式进行学习的,这是学习知识的共性。
至于碎片加复原也就是:模块学习,然后知识整合。

比如就拿我最熟悉的视频制作和音乐来说,视频制作:拍摄历史(分类),基础知识,拍摄器材,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剪辑特效。[美学基础,哲学]
音乐制作:音乐发展史(分类),基础乐理,和声,曲式,作曲,复调,配器,织体。[美学基础,哲学]
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先进行破碎学习的,类似盖房子一点点的建立某个模块知识,而最后的目的并不是说你哪个模块学的好,而是强调的综合能力!
学习模块的最终目的是把视频做好,把音乐做好。所以我认为知识还需要整合。而整合就运用到了所说的哲学和美学。这就是为什么要学哲学和美学。
把碎片的知识整理成一个整体,从而做出来运用到这些知识。或者我再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数学的所有问题都是建立在数字与几何中,实际上你再学函数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阶段的知识整合了,函数包括公式(数字的体现),函数图像(几何的体现)。
而且我并不认为说文科是感性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所有的艺术发展到最后都是理性为基础的。
比如:音乐,和弦的编配,配器的选择,其实很大部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瞎写的,并不比数学物理任何一门学科简单。
有人又会说,那么历史不就是感性的吗,纯背诵什么的。OK,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历史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字眼:……标志着……,……的历史性转折……,……是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侧面原因……是间接原因。这从根本的分析问题手法上就是理性的,包括国内外的事件对比,造成的结果,什么样的体制决定着什么,学习了文艺复兴封建制度的瓦解,是不是会联想到中国封建制度的结局呢?又比如: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失败的?因为其本身的局限性就决定了结局是以失败告终的。陈胜吴广起义是农民起义,失败了,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农民起义所以?……这难道不是理性吗?

而且我认为所有知识都有一定的交叉能力,比如我们写脱口秀是有两条故事线造成意外感所以有笑点,这难道和写作中的平行叙事和视频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不是十分的相似吗?甚至逆向思维,你也可以把这种脱口秀两条故事线手法运用到电影叙事里面。
所以多读书的意思是多接触不同类别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你所学的东西。而且我比较厌恶废话书籍,一万字能说完的知识,非得写成十万字的教科书。说一句题外话,这类书籍我国偏多,主要是盈利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原因。
综上所述,所有知识皆有共性。而且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学科。
且事实证明,知识获得的越多,你的触类旁通能力就越大。且对某个学科的看法会产生新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各个国家乃至整个宇宙都在寻找到东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