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们爱成长想法

【读书笔记02】我所理解的成长,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进化

2019-02-07  本文已影响82人  王梦凡
关于思维力系列文章的阅读。

经常听我们老板讲一句话,"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八小时之外,脖子以上"。

刚开始,不以为然。

直到身边一起毕业参加工作的同事,能力、状态、岗位、收入在一点点变化,差距在不断增大,才深以为然。

后来,又看了些关于成长、关于思维的书与文章,慢慢发现,所谓成长,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进化,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也仅仅在于脖子以上;至于八小时之外,改变的还是脖子以上。

01 从点状思维到线性思维

一些好学生,往往能够取得复杂考试的高分,却不会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哪怕只需要简单的知识点。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零维的思考方式,即:点状思维。

点状思维,典型的学生思维,所有的知识点如同一个个孤岛,中间没有什么连接。

形成原因:不管现实如何,只要是考试需要,就死记硬背。

如此,我们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学生模式的点状思维,升级到线性思维的一维思维方式,实现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初级连接。

线性思维,就是将两件事、两个概念,像一条线一样串联起来,彼此关联、相互连接。

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

方式一,归纳法。

由"结果"出发,寻找"原因"。

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联的过程。

最经典的是穆勒五法,即:求同法、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方式二,演绎法。

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式。

其核心支撑是"三段论",一种“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式的推理过程;如果大前提是什么,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么小前提也是什么。

例如,苏格拉底三段论: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

但,"三段论"也往往被诡辩家所利用,需要用五项原则加以甄别,分别是:

第一,四项错误;

第二、中项两不周延;

第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

第四,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

第五,前提有一否,结论必为否。

(友情提示:若想详细了解,可在百度、微信、得到里搜索,均有详解。)

方式三,类比法。

类比法,拿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不是从一般到特殊,也不是从特殊到一般,而是从特殊到特殊。

比如,将小米生态链中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生意,类比成"烤红薯生意"。

当然,知道远远不等于做到,我们可以用新概念练习归纳法,用新规律练习演绎法,用说明复杂内容练习类比法。

02 从线性思维到结构化思维

当然,线性思维只是比点状思维好一些,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容易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单向而局限,变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那又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从线性思维升级到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可以理解为把大量散乱的、复杂的信息、想法整合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结构,把面对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其实,怎么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构"、"结构"、"结构",透过结构化繁为简,直达本质,肢解问题,进而更快的找到解决方案。

而要使用结构化思维,需要三步。

第一步,明确目的,找到分解角度。

首先问自己,我们分解的目的是什么?分解本身不是目的,分解是为了更好的组合。

根据目的,再选择分解的角度。

比如,对某一个项目:

如果目标是分析进度,可按时间进度,过程阶段来分解;

如果目标是分析成本,可按工作项来分解;

如果目标是分析客户,可按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来分解。

第二步,按MECE原则,组成结构。

我实在不想说,但还是绕不过去的最基本的结构:金字塔结构。

典型金字塔结构

而构建金字塔结构最关键的是每一层都要遵守MECE法则,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关于此部分,打算另文阐述)

第三步,调整结构,给出方案。

结构出来后,再根据MECE法则进行检查、调整、增减,直到给出合适的方案。

至此,一个金字塔结构的解决过程搭建完成。

但是,金字塔结构只是结构化思维中最基本的一种形态,是结构化思维的基础。

相比较而言,进阶到平面切割法,还有大量的成熟结构可供参考。

比如,用两分法切割而来的双因素理论、XY理论、时间管理矩阵、波士顿矩阵、乔韩窗口理论、SWOT分析等;

又比如,用三分法切割而来的通用电器矩阵。

通用电器矩阵

如此,我们若要不断修炼自己的结构化思维,可以从学习和理解这些成熟的结构着手,而不是自己冥思苦想去设计结构。

正如刘润老师所说,"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03 从结构化思维到系统性思维

修炼了结构化思维,总算从一维思维,进化到二维,甚至是三维思维了,终于可以独步天下、称霸武林。

且慢,结构化思维似乎少了点什么?

比如,动态;比如,时间;比如,面对蝴蝶效应,我们又当如何?

这就需要掌握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

先说说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一个由很多部分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互相之间有联系,作为整体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系统有三个特征:

第一,系统里有各种元素、各个部分。

第二,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有各种关系。

第三,系统要有一个功能,或一个目的。

系统化思维,正是基于系统要素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把重点放在看不见的关系上,而不是看得见的要素上;正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动态化视角。

说起来,有点绕,我们放开定义,直接开始修炼,从系统性思维最基本的概念入手。

反馈,是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用于描述系统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且仅有三种基本反馈方式:

正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是正比例关系,A增强,B增强,用箭头与“ + ”表示。

负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是反比例关系,A增强,B减少,用箭头与“ - ”表示。

延迟反馈,代表两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是即刻发生的,A发生,一段时间之后,B才会有反应,在箭头中加入“ // ”表示:

回路,特指拥有特定功能,结构最简单的系统样式。

有两种基本回路:

增强回路,由2个及以上的正反馈连接起来的环形回路。

调节回路,由1个负反馈(或者单数个)加上若干个正反馈,所组成的环路;其功能是让系统趋向稳定或者达成某个目标。

从理论上讲,我们掌握了反馈和回路,我们便可以绘制系统图。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事事又从最基础的工作重新开始,正如我们要组装一台电脑,总不能从焊接元器件开始一样。

所以,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模块化的结构,常见的主要有两种。

结构一,增长上限。

左边是增强回路,右边是调节回路。随着增强回路的持续增强,调节回路中的抑制增强要素也增强,直到增强回路停止增强。

这时,如果我们还想继续增强,就不能把目光放在左边,而要找到右边的限制因素,并改进它,进而减少抑制增强要素的力量。

结构二,舍本逐末。

面对问题,我们总想采取针对问题表象的、简单的、快捷的解决方案;而不愿采取针对问题本质的、复杂的、具有延时性的解决方案。

这种舍本逐末的结构模型,由于副作用不断增强,导致问题越解决越多、越解决越难,直到无力回天。

理解了反馈、回路、结构,我们终于可以通过绘制系统图来解决现实问题了。

第一步,从调节回路开始,描述系统。

一个系统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或者功能而存在的,而调节回路的作用,就是让系统的运行方向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

因此,画系统图,一般从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开始,用调节回路开始描述系统。

第二步,优化结构,完成系统图,找到杠杆解。

实现一个系统的目标,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增强回路,我们要想办法在系统中构建一个增强回路,让系统不断的增强。

第三步,把所要解决的问题放入更大的系统,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一张每月销售五十万目标的系统图。

从点状思维、到线性思维、再到结构化思维、再到系统性思维,总的来讲更高级的思维方式肯定比低级的思维方式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解决任何问题,都要用高级思维,那又势必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

切记,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思维方式只是手段,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参考:

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基础篇;

谢春霖,《富研社》;

李忠秋,《有效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