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自序和第一章 23.12.5

2023-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澜图

每天早晨5:00-6:00分享读书笔记,今日分享曾国藩传自序和一卷第一章。欢迎关注,更多好书笔记与君共享。 

自序

《曾国藩传》由张宏杰著作,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通过作者的阐述,其中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是力荐,值得好好拜读。曾国藩的一生,起点很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他智商平平,考了7次才中秀才,离不开他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从曾国藩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史,了解晚清政治历史和社会历史。

第一卷:京官时代

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1. 父子双双去“赶考”

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一个普通农家院的一对父子离乡赶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其父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赶考,考了16次,年过四十,也未能中秀才。而曾国藩十四岁时就参加了赶考,已连考五次未中,所以,人们常用“祖坟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2. 老曾家有个科举梦

老曾家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一个秀才也没除过,但其祖父曾玉屏却要发誓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当官。曾玉屏年轻时游手好闲,被别人在背后指点。因此,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自是终身未明而起,开荒种田,勤于劳作,艰苦奋斗十几年,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因此在地方上他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然后,他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不惜重金,请著名老师教自己的儿子读书,但他儿子曾麟书太笨了,怎么也中不了秀才。

于是,他吧希望寄托于长孙曾国藩身上,曾国藩八岁读完五经,九岁学作八股文,十四岁就已在县衙礼房报名,开启科场生涯。可惜,长孙似乎读书也不灵,被一乡人笑话。但曾玉屏不管别人的笑话,坚定信念和决心,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3. 生平第一次大挫折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首先是辛苦,要背着笔墨纸砚、书籍和食物等,加起来20-30斤重,徒步赶赴考场。秀才考试分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单程350里。曾麟书这是第十七次踏入考场,为了秀才,已足走一万一千九百里路。曾国藩第七次,也走了近五千里。

其次是屈辱,考场检查严格,场地条件艰苦,考试过程如同蹲监和鸟笼。

当然,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这一次,曾麟书父子都拼了命要考中,最后也如愿以偿,曾麟书考中秀才,而曾国藩落了榜,还被“悬牌批责”,是指“文理不通”,但因文字基本功很扎实,免去了县试和府试。

4. 越笨拙越努力

“悬牌批责”对曾国藩的刺激极大,他反思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自己笨拙。因此,他更加发奋努力,重新做人,昂起斗志,破釜沉舟,总结考试失败的经验,打通思路,调整考试状态,作文着重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

考中秀才后,他备考考举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次年曾国藩考中举人,成为联捷。于是,又准备考进士,经过不懈努力,在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这一年,曾国藩28虚岁。紧接着,又备考“朝考”,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清代最重翰林,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没有机会做到“位极人臣”。在考试中,曾国藩发挥异常出色,道光皇帝亲自阅卷,颇为欣赏曾国藩的文章,授翰林院庶吉士。这也是曾国藩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曾国藩回忆一路走路,艰难的科举经历对他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他坚信笨拙胜过机巧。既然天性钝拙,那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作为一个笨人,下笨功夫也有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与他的“笨拙”精神离不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