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应该生活化
央视将诗词与流行歌曲结合而开的新栏目,将经典从学术圈,象牙塔的高台上拉了下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亲近,在娱乐中又可以重温诗词的优美与哲理。经典应该这样生活化。
在欧洲北部国家,当你去背包旅行到海边的时候,会看到当地一些渔民躺在椅子上听着柴可夫斯基,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这个会令人惊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些好品味的作品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来欣赏的,怎么连渔民都在欣赏。这个是文化的传播效果,经典作品已经平民化,它可以熏陶各个阶层的民众。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产生了无数的经典文化,唐诗宋词元曲,各地的京剧,粤剧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精髓文化。可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些经典只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面学习,更多变成应试升学必考的八股文,学生对这些经典喜欢不起来,更有甚者认为一看到这些古文,古字就头痛。面对这个问题,教育部或许需要再次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些经典。
现在是网络媒体时代,不缺少娱乐的节目,各式各样的商业节目让人眼花缭乱,目接不暇,总有一套节目能够给你哈哈大笑的享受,但是笑过之后,可能空虚感会比之前更多。现在的节目缺少是的带有哲理性,给人思考,带给人心灵冲击的元素。
《经典咏流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将所认识的诗词经典加上了一件外衣,变得青春起来了,有生命力了,把脍炙人口的《鹅鹅鹅》古诗拉到了21世纪来,既可以读,又可以唱,这样孩子们学起来更有趣了,连我们这些离开学堂几十年的人都感受到那个亲切。
新媒体时代,提供了很多的渠道,可以让旧酒装新瓶。最近热起了《红楼梦》的电视剧,收视率还是不错的,看到观众对经典的热捧。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那是因为它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放在哪个时代都有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也许文字上有点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人类的价值追求总会有相似的一面。《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成为日本一些大公司必修的课程,商场如战场,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些经典总会带给人很多启发的。
现在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在渗透整个社会,新生一代的00后,接触到的文化会比以往更加复杂,旧的价值被拆毁,必然要有新的价值要建立,在中间空白地带,不及时引导,对心理健康会有影响,找不到价值,人就会失去生活的动力,继而各样的心理问题也就跟着来。多引导阅读经典才是关键,找到灵魂的支柱。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可以说是沙漠里的一个湖泊。
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比以往都要快,在市场上各种的速读班,快速经营,快速升职,快文化已经在侵蚀着都市人的心灵,基本是被动的活着,为了高工资而无休止的加班加点,人过分注重物质而忽略了心灵的需要。亚健康是都市人的普遍心理问题。要扭转这个局面,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的。重读经典,回归经典,我想这才是解决的方法之一,这个方法如养生疗养一样,慢慢从心灵里面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