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些事儿2
上工
生产队时期的上工是需要吹哨集合的。
一般情况,每天上午下午两次上工。每次上工,都是先由生产队长吹哨集合,时间一般是早饭后和午饭午休后。哨声是约定俗成的一长两短三声,连续吹完三声是一个组合,然后再吹下一个组合,并且是边吹边走,目的是本让生产队的社员们都能够听到哨声。我们家是二队,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吹哨是父亲每天的必修课,所以我对上工的哨声也就了解的多一些。父亲吹的哨子,与学校里体育老师集合跑操用的哨子并无二样。那个年代拥有或者吹上几声这样的一把哨子绝对是每个孩子的梦想,但父亲的哨子是不允许我们吹着玩的,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信誉”。与我们相邻较近的一队,他们的队长上工时不是吹哨,而是吹一种笛。这种笛子时不锈钢管的,铮明瓦亮,跟解放前外国租界里洋警察吹的警笛一个声音,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两个队集合的信号声音不同,应该是为了方便社员区分吧!

哨声过后,社员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带着各自的农具,来到集合地点——村中路口一棵老槐树下。男社员们见了面拿出烟末、纸条互相让着卷烟抽,上了年纪的也有用烟袋锅装烟末抽的。一阵寒暄和礼让之后,一团团的青烟从人群中徐徐地升腾起来,萦绕在一个个灰呼呼的脑袋上面,间或伴着几声或高或低的咳嗽声。之后一个个便一边吧嗒着嘴抽着烟,一边东拉西扯地闲谈起来。谈论的内容或者是最近气温度高低,或者是其他生产队的生产进度。还有喜欢听广播收音机的就谈论最近听到的国家方针政策、国际形势等。事儿是这么个事儿,但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出发去解读其中的理儿,对或不对并不妨碍大家继续进行的话题。
女社员们往往就是啦家常,谁扯了新布做了件衣服怎么怎么好看,谁谁谁家又生了个男孩或女孩啦。并且妇女们说话间都没有空手的,这个纳着鞋底,哪位上着鞋帮,再不就是搓着麻线,总之没有一个闲着手的。庄户人家日子过得紧,时间也要学会精打细算,若是空着手来上工,就好像是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似的。还有一些小青男,他们不抽烟,就聚到一块下棋玩,或是五行五列五子的“五福”,或是四行四列四子的“四顶”。简单便捷,随手画棋盘,就地取材,或小砖头,或小土坷垃,或树叶树枝,随地一座就可以杀的昏天黑地,玩得不亦乐乎,直到队长催着上工才恋恋不舍停下来。
社员来的差不多时,队长便做劳动任务的分工,提出干活的要求。然后就带领大家一块朝着上工的地方浩浩荡荡地出发。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包产到户。下地干活就不需要集体出工了,也不需要吹哨集合了。人们下地干活时也不再那么卡时间了。往往是天不亮人们已经早早地下地干活了,再也看不到“上工人等人”的现象了。上工路上都是紧赶着走,生怕走慢了干不完地里的活。看来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是真正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把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从而解放、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