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故事散文✨满天星

竹巷

2021-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到了常忆往事的年龄
竹-网络图片侵删

在老家的村口,有一条约6米宽,300米长的竹巷,整条巷子铺设的是自然防滑的小水波纹青石地板,洁净清爽。巷的两边是一栋瓦房间隔一丛竹群的排列方式,相互对称,整齐划一。在竹群靠巷内侧是约3米长50公分宽的石条凳,供村民休息。巷两边浓密的竹杆和竹叶远远超过屋顶直入云端,在高处坚密结合形成一个封闭式浓阴竹巷。巷尾连接村的坡端,由石阶一级一级地向村中延伸,巷口与村口的池塘相连。

每到夏天,风儿由池塘水面上飕飕地窜入巷内,又猛又凉爽。中午和傍晚时分,全村大半数人都会聚集于巷内纳凉,带娃的,做针线活的,下棋的,打纸牌的……好不热闹。当然,最让人难忘是的巷口那石凳上经常有一个二十岁出头,一米七高的帅小伙子,长长的披肩发象个大艺术家,在那个"喇叭裤“流行的年代,这种超时尚发型还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

听爸妈说,那帅小伙叫东波老师,10岁那年随他妈妈改嫁到我们村时带过来的。那个年代,传统村落都还存在一种排外姓的陋习,但村里人都还是很尊敬地管他叫东波老师(没当老师前叫东波也挺亲切的,当老师后便加了"老师"的尊称)。东波老师特别喜欢音乐,后考上了师范,被分配到乡中学当了一名音乐老师。

听东波老师吹笛子是最快乐、难忘的事。记得,每到夏天放暑假,村上一大堆的小孩、大哥哥、大姐姐们就围着他转,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抑扬顿挫、清远悠扬,但他吹的笛声反正很好听。特别是夏夜里,吃过晚饭后,村庄开始安静下来时,那婉转的笛声呀,在竹巷的顶端,山村的上空回旋,久久不能散去,如催眠曲般,让疲惫的村庄和村民安静地进入了梦乡……

每次,不仅仅是听那笛声着迷,看东波老师吹笛的动作也好看,那白皙且骨节分明的小手指灵巧地在一端吊着个小红饰带的竹笛上幸福快乐地跳动,一双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一会睁得圆圆的,一会又眯成一条线,嘟着嘴儿对着笛孔灵活地换着气,时不时还露出两个大酒窝呢。他坐着吹累了,就站起来,随着音调的高低起浮,身体也跟着弯腰、低头再抬头后仰,长长的黑发一会象瀑布样前泻,一会又随头仰起向后飞扬,那样子着实令人作迷、陶醉,比我大和比东波老师稍大点的哥哥姐姐们都好生羡慕,都争先恐后地还拜他为师呢。后来,听说还带出了10多个村里的小哥哥、小姐姐也和他一样当了音乐老师。更厉害的是,有2个参加地区,省里比赛还拿了名次呢!

不知为什么美好的岁月总是短暂的,上小学五年级时由于种种原因就随父母离开了家乡,到了广西上学,后又辗转广东,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五年后的夏天,才有幸回到老家。

回到老家,首先想到的是竹巷和竹巷口吹笛的人,还有那动人心弦的竹笛声。当我放下行礼迫不及待地来到竹巷口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原来东波老师坐着吹笛的石凳已换成了一座人物石雕: 一米七高的个子,一头长发披在肩上,炯炯有神大大的眼晴望着巷口的远方,双手托着竹笛,放在嘟着的嘴边。我问坐在一旁的大叔,"这雕像不是东波老师吗?""是呀!他已经走两年了!"大叔轻声细语道。"不可能!怎么走的?"我严重怀疑道,"在他们学校旁那河里为救一个落水的小孩不幸走了,老天真的不长眼啊!才四十多呐!“我一听,懵了,“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我反复反问道,"难道还有假呀?这不,县里还为他塑了这雕像呢!" 大叔的右手在衣服上搓了搓,然后摸着雕像的脸说。我眼眶湿润了,呆呆地立在竹巷口,东波老师的雕像旁。小时候那一幕幕又梦幻般地呈现在我眼前:一个一米七的长发帅小伙子,吹着竹笛,那悠美婉转的笛声在我耳边回旋,在这寂静的竹巷回旋,在这美丽的山村回旋……久久地……久久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