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3)

2024-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新空气Y

读书笔记: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

嫡,就是正妻。妻与夫相匹敌,所以叫嫡。妻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当中第一个生出来的,叫嫡长子。

一妻多妾,也是宗法制的内容之一。

妾既然人数众多,当然是庶。事实上,妾这个称谓就带贬义。它的本义是女奴,最早的女奴则是女性战俘。

后来的妾,也一样。依照"一妻多妾制",妻妾的来历就不同。妻叫娶,妾叫纳。妻,必须门当户对,明媒正娶,才能与夫匹敌,也才能叫嫡。纳妾,则可以偷,可以抢,可以买,可以骗,还可以死缠烂打。因为妾不必有身份和地位。

结果,她们的儿子也不平等。

第一等:妻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

第二等:妻的其他所有儿子,次子;

第三等:妾的所有儿子,庶子。

"嫡长子继承制"说白了,它就是当时的继承法,只不过不是民法,是礼法。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和关键。我们知道,族的第一代叫祖,第二代叫宗。祖是开创者,只能该谁是谁。宗是继承者,必须有继承之法。宗法制就是规定谁为"宗"的,所以叫"宗法"。

换言之,宗法就是"定宗之法"。按照这种制度,不但父亲的爵位和权力,就连父系家族的血统,原则上都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

嫡长子传嫡长子,一路传下来,不曾中断,那么,这样的传承就叫"嫡传",这样的体系就叫"嫡系",这样的血统就叫"正统",这样的宗派就叫"正宗"。

这就是宗法三要素:

一、父家长制;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

三、嫡长子继承制。

所有的贵族都是世袭的,但爵位,却只有一个。所以贵族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宗法。依照宗法制,天子、诸侯、大夫,都只能传位于嫡长子。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连血统都不能继承。

诸侯的嫡长子做了诸侯,他的弟兄们就封土立家,分出去做大夫。宗法制与封建制,严丝合缝,合二为一了。

做不了大夫的贵族子弟,就做"士"。士阶层的出现,是宗法制和封建制的必然结果。这些无爵可袭的大夫之子,也包括家道中落的公子王孙,以及王室和公室的旁支远亲,便构成天子、诸侯和大夫之下最低一级的贵族,叫"士"。

士在历史上极为重要。如果说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前期是诸侯的时代,春秋中后期是大夫的时代,那么战国就是士的时代。那时的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拉帮结派,合纵连横,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活的戏剧。

诸子百家,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都是士的代表。

君子与小人,也来自宗法和封建。

嫡长子立的叫大宗,次子和庶子的叫小宗。贵族们的世代足够长久,族就会裂变,变出更多的小宗,小宗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阶层﹣﹣小人。

小人,就是"小宗之人"。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本义﹣﹣大宗之子和小宗之人。这时,作为贵族,小宗之人也是"人",地位至少比"民"高。民,是平民和奴隶。人与民,并不平等。

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天长日久,子子孙孙,贵族们那些庶子的庶子的庶子,就不但只能是小宗的小宗的小宗,甚至不再是"人"。低级贵族之小宗,更是如此。

这就产生了第二种含义: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

贵族与平民是阶级,也是等级。由于是等级,后来又指品级,也就是君子高贵、高尚、高雅,小人粗俗、低俗、庸俗。原因也很简单:文化和教育资源不一样。

原书中插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