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汉纪十一-01 禁不禁弓箭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一二四)〕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
[1]冬,十一月,乙丑,薛泽免。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勃海郡高成县有平津乡。宋白曰:沧州盐山县,勃海高成县也,有平津乡。考异曰:史记将相名臣表、汉书公卿百官表,弘为相皆在今年。建元以来侯者表、恩泽侯表皆云“元朔三年封侯”。按三年弘始为御史大夫。盖误书“五”为“三”,因置于三年耳。〕
丞相封侯自弘始。〔汉初常以列侯为丞相,弘则既相而后封侯,故丞相封侯自弘始。〕
[1]冬季,十一月乙丑(初五),汉武帝免除薛泽职务,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担任丞相而封侯,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时上方兴功业,弘于是开东合以延贤人,〔师古曰:合,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客,别于掾史官属也。〕
与参谋议。每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亦使左右文学之臣与之论难。〔难,乃旦翻。〕
弘尝奏言:“十贼彍弩,〔张晏曰:彍,音郭。师古曰:引满曰彍。〕
百吏不敢前。请禁民毋得挟弓弩,便。”上下其议。〔下,遐嫁翻。〕
侍中吾丘寿王对曰:“臣闻古者作五兵,〔师古曰:五兵,谓矛、戟、弓、剑、戈。吾,读曰虞。〕
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秦兼天下,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耰鉏、棰梃相挞击,〔师古曰:耰,摩田之器也。棰,马挝也。梃,大杖也。折,而设翻。耰,音忧。梃,大鼎翻。挞,音闼。〕
犯法滋众,盗贼不胜,〔师古曰:滋,益也。不胜,言不可胜也。〕
卒以乱亡。〔卒,子恤翻。〕
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记内则:国君世子生三日,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注云:天地四方,男子之所有事也。〕
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古者天子射豹侯,诸侯射熊侯,卿大夫射麋侯,士射鹿侯、豕侯。周官又以乡射之礼询众庶。〕
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也;〔为盗之为,于伪翻。〕
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师古曰:抵,触也。〕
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大不便。”书奏,上以难弘,弘诎服焉。〔难,乃旦翻。诎,与屈同。〕
当时汉武帝正在大规模建功立业,于是公孙弘开辟相府东门作为延揽人才的场所,与他们共同探讨国家大事。每当上朝奏事,便将于国家有益的见解奏闻朝廷,汉武帝也常常命身边的文学之臣与公孙弘进行辩论。公孙弘曾经上奏说:“十个强盗拉满了弓,能使上百名官吏不敢向前。请下令禁止老百姓携带弓箭,以利于地方治安。”汉武帝将此建议交朝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表示反对,言道:“我听说古代人制造出五种兵器,并不是为了相互攻杀,而是用来制止暴力、诛讨邪恶。秦朝兼并天下,销毁兵甲,折断刀锋,后来老百姓用农具、棍棒等相互攻击,犯法之人日益增多,盗贼防不胜防,终因大乱而亡。因此,圣明的君主对百姓以教育感化为主,而减少防范和禁令,知道那是靠不住的。《礼记》上说:‘男孩诞生,用桑木制成的弓、蓬草杆制成的箭射天地四方。’以表明男子事业所在。大射之礼,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要遵守,这是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我听说圣明的君主用射礼教化百姓,没听说过禁止携带弓箭的。况且禁止使用弓箭的原因,是为了防止盗贼用弓箭攻杀和劫掠。攻杀、劫掠是死罪,却不能禁绝,说明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对重刑并不退避。我恐怕坏人持弓箭害人而地方官吏不能禁止,平民百姓却会因用弓箭自卫而触犯法律,这是助长坏人气焰而剥夺百姓的自救手段。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奏章呈递上去,汉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答对。
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董仲舒为人廉直,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端骄恣,数犯法,〔端,景帝子,前三年受封。数,所角翻;下同。〕
所杀伤二千石甚众。弘乃荐仲舒为胶西相;仲舒以病免。汲黯常毁儒,面触弘,弘欲诛之以事,〔以事致其罪而诛之。〕
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右内史后为右扶风。治,直之翻。任,音壬。〕
上从之。
公孙弘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内里心机很深。凡是曾经与他不合的人,不论关系远近,虽然表面上装作友善,后来终究要予以报复。董仲舒为人清廉正直,认为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孙弘的嫉恨。胶西王刘端骄横放纵,多次违犯法令,杀伤国中二千石官多人。于是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为胶西国相,董仲舒因病而得免。汲黯经常诋毁儒生,当面触犯公孙弘,公孙弘想找借口将其杀死,便向汉武帝建议:“右内史管界居住着很多显贵的大臣、皇室子弟,难于治理,不是平素有威望的大臣不能胜任,请让汲黯改任右内史。”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