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乡村公共晒谷场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筱2007

                                                                文:筱筱2017.2.7

 我生长在70年代末粤西一个小山村,那里的“山”其实是丘陵,丘陵下是成片的田地,这里的气候每年能种两次水稻—当地的人们叫早稻和晚稻,即夏季七月左右收割一次,秋季10月收割一次,因此,每个村子都备了专门凉晒稻谷的地方---公共晒谷场,当地人把这个地方称作“地堂”。

每个村子按人口数量大约备有两到三个“地堂”,我记事起的“地堂”的样子,就是用沙石铺平的一大块地,约有2亩地大,旁边建了一排黄泥土瓦房子,用来存放尚未晒彻底的稻谷,以便第二天继续凉晒。每到收获季节,村子里所有人家都集中在这里凉晒稻谷,把稻谷摊平放在上面凉晒,从清晨到日落,中间需要反复翻动,以求凉晒均匀及加快凉晒速度,通常四天左右能晒好收袋,如若碰到当天突然下雨,常常就会弄得手忙脚乱、也许就会前功尽弃----被淋湿的话,就需要重新晾晒了。在1960—1980这二十年间,“地堂”是每个村子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逢年过节,或者村子里有重大喜事,这个场所可以用来放电影、演木偶戏;元宵节燃放烟花炮竹。它同时也是村子里孩子们集中玩乐的地方----在上面学自行车,翻筋斗等…….童年记忆里,负责凉晒自家稻谷的小伙伴们就聚在一起斗纸牌或者抛石子,大婶们成群坐在一起聊天,闷热的天气,因为有伙伴一起,时光也过得飞快。因为有“地堂”,我们的稻谷才能变成真正的米饭,因集中晒谷,伙伴们有更多时间聚在一起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家的院子也越来越大,直接就在自家院子里晒稻谷,这样的好处是减少运送稻谷耗费体力,晒后直接收放在家里。往日在“地堂”凉晒的乐趣却少了很多,邻里交流聊天的机会少了很多,儿童们斗纸牌或者抛石子的游戏渐渐消失。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地堂”越来越破烂,边上存放稻谷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现在,”地堂”在各村已消失,有的村子甚至连”遗址”也没有保留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楼房。家乡的”地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谢幕----如同我们远去的青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