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认知心理学(3)

2020-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YOLANDA_7314

【一句话推荐】

斯滕伯格经典之作,重塑你的认知思维

壹心理|认知心理学(3)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一对夫妻。丈夫斯腾伯格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IBM教授。他在心理学生涯中,曾先后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理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三元爱情理论等。这些创造性的理论让他获奖无数,拥有11项名誉博士头衔,在国际学术界上享有盛名。妻子卡琳·斯腾伯格则是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兼职助理教授。2008年,她与丈夫斯腾伯格一起创立了斯腾伯格咨询公司。这个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将他们关于关于智力、智慧、创造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音频简介】

《认知心理学》这本书不仅是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多年的心血结晶,同时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认知心理学教材,它吸收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养分,诸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以及哲学等,并将它融入到了心理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理论和案例运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探索认知世界的窗户。

【你将听到】

1. 什么是注意?注意有什么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习惯化和自动化是如何产生的?

2. 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消退,如何提升我们的记忆?

3.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进行推理,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出重要决策?

【本书金句】

1. 我们比较容易记住记住自己注意过的信息,而不易记住遭到忽视的信息。

2. 习惯化不仅仅是人类的能力,连海兔这样简单的软体动物也有这种能力。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短时记忆,然而,当我们讨论记忆时,指的通常是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中,我们需要保存的是长期乃至永远伴随自己的记忆。

4. 强化记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记忆者自行产生对后续提取有意义的线索。

5. 启发式是一种可以减轻决策时认知负荷的心理捷径。

【推荐阅读】

书名: 认知心理学[第6版]

作者:[美]罗伯特·斯腾伯格、[美]卡琳·斯腾伯格

译者:郝志芳


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我们将继续来讲述《认知心理学》的第三部分内容。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研究“注意力”这个主题,并从注意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特点三个维度入手,深入了解人类的注意力。然后,第二部分呢,我们从“记忆”这个主题入手,讲了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记忆为什么会遗忘?如何才能提升我们的记忆。

现在,我们将进入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一起走进人们思考的过程,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进行推理,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

2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进行推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要解决问题还是做决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采取应对的方案。在某个程度上说,它其实就是一种推理。所谓的推理指的就是我们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

在很多人眼中,推理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它与我们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事实上,推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当我们写PPT报告时,想要清晰呈现我们思路时,我们需要推理;当我们和别人辩论时,想要抓住对方的逻辑错误,我们也需要推理;更有甚者,当我们在生活中想要辨别是非对错时,我们也同样需要借助推理。

所以,想要对推理有个清晰的认识,更好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推理的两种方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我们先来看看演绎推理。什么是演绎推理呢?演绎推理指的是我们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根据普遍性的原理对特殊的情况作出判断的过程。

演绎推理一个主要形式是条件推理。它是一个用假设的命题作为依据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形式有点像我们上学时解数学题一样,如果先决条件P被满足,那么事件q就会产生。比如说,如果水温达到100℃,水就会沸腾。好了,现在水温达到100℃,水沸腾了。发现了吗?条件推理阐述的其实就是一种“如果......那么......”的关系。它是基于逻辑进行推理的。

在运用条件推理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正面进行推论,也就是通过肯定先决条件情况,从而推导出一个可以有效的结论。举个例子,一般来说,所有的鸟都会飞,麻雀是鸟类,所以它会飞。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从通过否定后面的条件,来推导出一个有效的结论。比如说,所有鸟都会飞,小狗不会飞,所以它不是鸟。你看,这个推理是不是也同样成立呢?

除了条件推理。演绎推理还有一个典型的形式就是三段论推理。它是根据两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演绎论证。在每一个三段论里,我们都会看到它包含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我们来举个例子,相信你一听就明白了。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一个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这就是三段论的推导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条件推理,还是三段论推理,它可能在推理上行得通,在演绎上是有效的,但是它的结论却未必是真的,而结论的真伪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前提是否真实。忽略前提的内容的可信度,会导致我们推导的结论出错。这就好比柯南在查案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设定先决条件是凶手是个左撇子,但真实情况却不成立,那么后面的推理即便行得通,最后的推导结果也未必符合真相。

好了,了解了什么是演绎推理后,我们紧接着再来看看推理的另一种方式: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指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规律归纳总结为结论的过程。和演绎推理不同的是,归纳推理它是基于概率而不是逻辑,并且它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具体的形式就是我们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或是观点进行归类分组,最后,从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

比如说,根据金、银、铜、铁这几种金属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的特殊情况,我们由此可以归纳出所有金属受热后体积都会膨胀的一般性结论,这一过程就是运用了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这种方法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是不严谨的,因为只要我们观察的事实有限,那么最后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就会有所偏差。比如我们熟知的“黑天鹅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演绎推理偏差。以前欧洲人看到的很多天鹅都是白色,因此他们推断所有天鹅都是白色。但是某一天当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结论就被彻底推翻了。就像前面说到的“一般来说,鸟都会飞。”可是我们都知道鸵鸟也是鸟类,但它不会飞,只能跑。可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时,要尽可能寻求多一点的证据,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尽管我们无法通过归纳推理推出必然的结论,但是借助归纳推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谨慎的推理,从而得出一个相对高度可能的结论,从而帮助我们预测环境中的事件发展和概率,减少不确定性。

3

好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三部分的内容,看看我我们是如何做出重要决策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着选择,小到早餐是吃包子还是面条,大到读书选哪间学校,工作选哪家公司。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做一个决策时,都进行非常理性的推理分析,权衡利弊,那会怎么样呢?相信大家都会忙不过来,很快就感到筋疲力尽。

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就是一种可以很好减轻我们决策认知负荷的心理捷径。它能帮助我们尽快地达成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

那什么是启发式呢?它指的是人在解决问题,在真实环境和条件限制下,在最快速度内找到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这就好比当我们肚子饿,想要下楼吃饭,与其经过理性分析后,走很远吃一顿超级好吃的大餐,启发式就像是楼下的快餐店,能很快解决你“饿了要吃饭”的问题,而且还让你吃得没那么糟糕。

那在日常决策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哪种启发式呢?下面我们一一来看看。

第一种是“足够满意策略”。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很多资源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想要穷尽所有选项,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案显然是件不现实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利用“足够满意”策略来帮助我们做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一考虑每个选项,一旦找到一个满足自己内心标准的选项,我们就会快速做出选择,从而找到一个让我们满意,可以接受的方案。拿结婚这件事来说,当我们想跟某个人结婚时,这个人一定是最完美的对象吗?并不是,因为从长远来看,也许可能还有更好的。但是他一定是我们相处后,感觉满意的,或是各方面条件都感觉比较合适的。

那如果当我们面对的选择,远远多于在有限时间内可以理性考虑的数目时,我们又会怎么做呢?我们常常就会运用启发式的另外一种策略:按特征淘汰。也就是说,我们不再在头脑中操控所有选择的全部相关特征,而是每次只考虑一个重要的特征,从而剔除其他不符合的选项。比如说,当我们在淘宝上想买个帽子时,如果搜“帽子”两个字,可能有成千上万的选择,如果我们逐一去看,去挑选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从我们更关注的某个特征入手,比如说颜色、款式或是价格去做筛选,从而淘汰那些不符合我们标准的选项。

除了“足够满意”策略和“按特征淘汰策略”,当遇到偶然、概率性事件的判断时,我们还会依赖典型性启发式策略。换句话说,我们往往会倾向于用整体趋势,来判断个例的情况,从而做出预测。比如我们出门前,如果没有看天气预报,我们往往就会根据最近季节的情况特征,来预测是否会下雨。如果是冬天,最近的天气都不错,我们就会认为下雨的概率很低,但是如果这时是夏天,最近又经常下雨,我们可能就会谨慎考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典型性启发式策略,很容易导致我们做出偏颇的判断,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概率之间是独自成立的。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我们会更多的想到是白领,而没有意识到他可能也会是个骗子。

除了典型性启发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使用可及性启发式。所谓的可及性思维就是我们会根据想起的某个相关事例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举个例子,根据数据统计,坐飞机比汽车明显要安全,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还是会觉得坐飞机不如坐汽车危险。为什么呢?这就是可及性启发在作祟。

因为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飞机重大失事的报道,但是却很少看到汽车严重出事的消息。可及性启发式虽然能让我们快速借助直觉思维,进行决策,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视野不同,因而很容易导致个体在决策时出现偏差。

好了,以上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的几种启发式策略,运用启发式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做出判断和决策,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常见的思维谬论。

第一种常见的谬论是赌徒谬论。赌徒谬论指的是人们经常会错误的认为,一个事情发生的机会概率,会受之前发生事情的概率影响。比如说,人们总是坚信运气是守恒的,如果前面一直倒霉,运气很差的话,后面就会走运,但这在概率上来说,是错误的判断。因为每一次事件的概率都是独立存在的。与赌徒谬论恰好相反的效应,叫做热手效应,它指的是认为某一种事情的过程将继续下去的信念。拿打篮球这件事来说,如果一个球员连续得分,对方就很可能会调整防守,加紧盯防这名球员,认为他很有可能接下来还会继续进球。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热手效应思维的呈现。

除了以上两种,人类还有第三种常见的谬论,那就是沉没成本谬论。它指的是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和代价。比如说,如果一个电器,经常毛病百出,但是你已经投入了很大一笔修理费,你就不太会放弃维修这个电器,用这些钱买一台新的;同样的,一段感情,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由于你过去投入了大量的感情,你就会不太愿意放手;但事实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些投入的金钱和感情是已经是一种沉没成本,再怎么也收不回来,并且,即便我们再怎么维修,也无法让一个经常坏的电器变得崭新,我们再怎么努力地去爱对方,感情里的问题也不会突然全部消失。如果对这些成本过分眷恋,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

虽然启发式会给我们带来思维的谬论和错误的判断,事实上,它有时候也能帮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比如说,启发式中规则非常简单的“采纳最优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做出很好的决策。它虽然很简单,但却证实比很多复杂的启发式更有效果。简单来说,采纳最优法就是在决策中,确定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来帮助自己做决定。比如,当你想要买车时,你可以考虑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省油还是美观?确定之后你就可以根据这个因素,优先排序这个特征显著的选择,然后快速做出决策。

除了采纳最优法,“机会成本”概念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式思维。什么是机会成本呢?它指的是我们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所要付出的表面代价和潜在代价。

比如说,当我们选择了辞职考研这条路,我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需要支出的学费和时间这些成本,但是,从机会成本来看,它还包括如果你用这两年时间去工作所能获得晋升、工资、人脉、经验等等。打个比方,假如你未来两年工资是年薪30万,而读研的学费是每年10万,那么你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算起来就不是每年10万,而是每年40万。

当然不是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那么明显,可以量化或是预测的,所以机会成本往往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但是用机会成本这种思维,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从而更客观的做出决策。

4

了解了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后,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看看我们是如何使用认知心理学,来解决问题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千变万化,纷繁杂多,常常让我们感觉烦不胜烦。那么解决问题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给我一个小时来解答一道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会花五十五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五分钟足够我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可见,想要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阻碍我们的因素,那就是心理定势。什么是心理定势呢?它指的是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作茧自缚”或是“惯性思维”。

心理定势很多时候会影响我们解决常规问题。因为它会让我们无法跳出思维的固有框架,习惯性地关注问题的某个层面,或是只用某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无法看到眼前一些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法。比如说,当我们面对一条湍急的河流,想要将物品运到对岸去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乘船渡河,并开始思考如何建造一艘更稳固的船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如果这条河正在冬天会结冰,那么如果货物不重,等冬天河水结冰了,轻轻松松就能将物品运到对岸去,根本不必费力造船。

此外,心理定势还会导致人们无法发现事物的其他新用途,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比如一般人都会想到篮球只能作为球类用品来使用,却从未想过如果把篮球放气了,也可以把它卷成一个碗,用来装东西。再比如说蜡烛,我们都觉得它是用来照明的,却从未想过,如果没有了蜡烛整体的蜡芯,其实就是一根绳子,它可以拿来捆东西或是编东西。当一个事物的功能逐渐被我们所熟知后,我们就很难发现它的其他用途和功能了。

除了上述这两种,心理定势还会让我们对其他人产生刻板印象。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东北人喝酒很厉害,女强人很多都嫁不出去,上海的男人对老婆好等等。这些就属于刻板印象。它会导致我们在和他们相处时,很容易带着“偏见”看待别人,并以此来证实我们脑里的想法。

既然心理定势带给我们那么多消极的影响,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这种影响呢?答案是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将原来用来解决某种问题的知识和策略转移,运用到另一种不同问题的情境中,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正迁移策略。

什么是正迁移呢?它指的是先前的问题求解使得后来的新问题求解变得容易。比如说,学过骑单车的人,在学骑摩托车时就会更加容易,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数学技能,就能迁移到高级的代数学或物理学中,这些都是正迁移的表现。

好了,了解了什么是正迁移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利用正迁移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有效解决问题。说起军师和医学,很多人会觉得这两件事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你其实会发现可以将它们当作本质相同的问题去看待。试想一下,如果将军希望占领一个要塞,但是这个时候,要塞的周围的路都埋了地雷,如果军队大批人马冲过去,就很容易引爆地雷,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带领一批小队人马从不同方向进行小规模攻击,从而击溃对方。那如果此时你是一名医生,你需要用X射线去杀死一个肿瘤,但是肿瘤周围还有很多健康的组织,如果才能做到既摧毁肿瘤,同时又不破坏这些健康组织呢?相信聪明的你,通过提示,已经想到了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将军事这个小规模攻击的方法运用到医学上,用很弱的X射线从不同角度照射肿瘤,这样既不会破坏正常组织同时又能将这些射线聚集在一个点,也就是肿瘤所在之处,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多点观察,看看不同的问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通过比较,不断帮助我们探索规律,从而找到应对策略。这样我们在就解决问题时,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5

好了,说到这里,《认知心理学》这本书,我们就全部讲完了。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在这本书里,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三大维度入手,进行全面解读。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论题:注意力。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通过了注意力的基本概念、注意力的功能以及注意力的特点这三个维度入手对注意力进行了重新的认识。首先,我们知道了注意力指的是我们从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进一步加工的方式。它分为了无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其次,我们深入了解了注意力的四大功能,它们分别为信号检测、搜索、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最后,我们研究了注意力的两个特点:习惯化和自动化。习惯化说的是我们对于一个反复出现刺激逐渐习惯的现象。它在某个方面能帮助我们减轻大脑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大脑自动停止对刺激保持关注。那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给自己增加一些刺激,增强刺激的变化程度。注意力的另一个特点是自动化,它能帮助我们在环境中应对自如,从机械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但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导致失误。我们可以借助外在的力量,从环境中设置适当的反馈,以此来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注意力,记忆力也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二部分内容里,我们从记忆的形成和记忆的遗忘以及记忆的提升这三个阶段对记忆进行深入的了解。首先,我们对记忆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它是我们大脑对于过去的事情的主观印象。根据保存的时间不同,记忆可以分为感受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的形成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编码、存储、提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记住某件事情,我们就要先对这个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将它存储在大脑某个位置,等到我们需要用的时候再把它提取出来。

其次,有记忆就会有遗忘,那为什么记忆会出现遗忘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进行深入讨论。第一类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遗忘是因为记忆的消退,它遵循的是“先快后慢”的规律。第二类观点则是干扰说,这一观点认为,记忆遗忘的原因是信息之间产生互相干扰。具体可以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两种。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记忆是被抑制的,才会导致人们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有痛苦记忆的人的身上。最后,我们也学习了提升记忆的方法。具体有以下三种:第一,我们可以从及时复习、分散练习和保持良好作息的这三种方法入手,帮助我们巩固记忆;第二,我们可以通过复述及组织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记忆,提升短时记忆转化成为长时记忆的概率;第三,我们还可以增加记忆的提取线索来强化我们的记忆。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从人类的思考过程出发,一起讨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进行推理,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

首先,我们对推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明白了所谓的推理指的就是我们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并且了解了推理的两种方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指的是我们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它主要有两种形式:条件推理和三段论推理。需要注意的是,演绎推理结论的真伪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前提是否真实。忽略前提的内容的可信度,会导致我们推导的结论出错。与逻辑推理不同,规则推理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在某个程度上来说,规则推理是不严谨的,因为只要我们观察的事实有限,那么最后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就会有所偏差。

其次,我们从决策入手,研究了人类是如何做出重要决策的。对于人们来说,启发式是一种可以很好减轻我们决策认知负荷的心理捷径。比如很多时候,想要穷尽所有选项,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案是件不现实的事情,这时我们通常会利用“足够满意”策略来帮助我们;当我们面对的选择,远远多于在有限时间内可以理性考虑的数目时,我们会采取按特征淘汰的策略;当遇到偶然、概率性事件的判断时,我们则会依赖典型性策略,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使用可及性启发式。需要注意的是,启发式策略也会造成一些常见的思维谬论,包括赌徒谬论、热手效应、沉没成本谬论等。虽然启发式会给我们带来思维的谬论和错误的判断,事实上,它有时候也能帮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采纳最优法和机会成本这两种方法就能很好的帮助到我们,从而让我们更理性、中肯地看待问题。

最后,我们讲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导致无法解决常规问题,无法发现事情的其他用途,甚至对其他人产生刻板印象。想要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们就要学会正迁移策略,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感谢你的收听,《认知心理学》的第一部分就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部分再见。

撰稿人:考拉快跑

主播:烨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