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
2022-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心怡在紐村
最近读了一位老师的文章,关于接受一个人的个性或行事风格等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思维方式。
文中的案例,与我最近几年经历的相似: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看似已经放下了。但其实情绪并没有完全消除,偶尔想起来,还是会不太舒服。
这位老师的思维模式大意是:别人就是TA自己,你再真诚地一心一意地帮助TA,都要接受TA原本是什么样的人或不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感受曾经是:TA虽然会主动示好或求助,但根本就是把你当成是工具,一旦目的达到了,态度可谓是判若两人。
老师的建议,大意就是:
当你知晓了对方的真实个性或态度,第一要紧的,不是生气对方的言行态度,或是生气和懊恼自己识人不清;而是坦然接受和面对TA就是这个样子。不管你曾经如何掏心掏肺地出手相助,TA内在都是这个样子。
接下来,如果不能继续接受,那要么慢慢疏远,要么直接远离,不再被对方消耗自己的宝贵能量。
最重的一点就是:
别继续在心里内耗,或是偶尔想起来还不舒服。能量很宝贵,要用在值得的人事物上。
p.s. 很奇妙的是,刚才看到海蓝博士的一句话,刚好和这个话题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