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准备「过苦日子」,经济寒冬下,企业「越冬」的3点思考
正文共:1714字 2 图
预计阅读时间: 3 分钟
最近,任正非连续签署了006号、007号总裁办电子邮件,要求全员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各个公司也在不同程度的经历组织变革,架构重组,还有一波波的大裁员。
大家异常清楚,在经济寒冬下,一家企业稳健并具有创造性的生存发展,将是2019年最具挑战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基于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三点思考,期待您能有收获。
1
产品思维:找到一个点,聚焦。
很多人说,现在是产品为王的时代,人人都得是产品经理。
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属性,自己的品牌,说白了,就是标签。能够在上万人中被迅速识别并筛选出来的标签。
企业也一样。
作为企业来讲,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自己的核心产品。立标,定位。
就像一年时间把一门课卖到3000万的李忠秋老师所说,“找到一个点,不要嫌它小,杀进去!”“先打透,才能打爆。”
他还提到,“即使我在这个点上已经做了快10年,还是感觉刚刚算摸到一点点门道而已。”
焦虑的当下,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贪”。
这里的“贪”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却是个褒义词。
那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更容易“贪”。最典型的特质就是什么都想要。
「贪」是第一大陷阱。
人一旦“贪”,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就会浮于表面,无法做精做透,甚至什么都做不好。
而企业恰恰是人在经营,所谓的老板文化,就是人的文化。
老板一旦“贪”,想法就会不断地冒出来,这个还没结束,另一个又要开始。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背后不单单只靠产品,还需要营销、运营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做支撑。
太过分散就意味着资源不足,资源不足自然无法聚焦,更无法打爆。
2
立项思维:持续立项,快速试错。
表面上看,这一点和第一点有些冲突,实则视角不同。
产品思维是专注,立项思维是多元化。
《财经》记者曾在采访美团CEO王兴时问到,“你认为多元化和专注是什么关系?”
王兴回答,“在科技变革的前半段,因为风险非常大,所以需要用小团队去探索。但到了后半段,红利变小,整合成了释放红利的方式。”
“这时候多业务的公司会比单一业务公司更有优势。”
持续立项的实质是探索,探索的实质是试错。
找到最精准的方向,用最佳的姿势冲刺,拿下最核心的生态资源。
企业在寻找卡点的初期也需要快速试错。
想找到真正的用户,就要不断地进行针对性测试,一旦发现苗头不对,要迅速掉转船头换下一个。
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面临是否多元化扩张的另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也是生态体系的竞争。
建立生态,就需要探索新业务,帮助企业争取到更多机会,抢占先机。
所以,快速试错尤为必要。
“相比创建一个完整的制作链,样品可以花更少的钱和时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试错是把思想变成现实的必要路径,它背后站的是行动。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以专业化的态度去做多元化的市场,才能真正激活企业竞争力。
因为,一个企业的最大风险是把大量时间和金钱投资在没有前景的项目上。
3
项目思维:建立「双流机制」运营管理。
自从有了产品思维,项目思维越来越少被提及,但这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身边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可以做为项目存在,所有的产品定位也都是立项后,以项目逻辑推进并落地的。
-
一套完整的项目逻辑,需要有特定目标;有时间、资源和预算的限制;有既定的生命周期;有最终可验证的成果……
-
「项目思维」也绝非简单的四个字。
-
项目过程中主要包含5大思维:边界思维、过程思维、风险思维、干系人思维以及复盘思维。
不难看出,这些思维得以运转的核心其实是整合与沟通,而整合的本质依然是沟通。
很多企业都曾提出过「双向汇报」制度,采取项目与部门双向汇报管理的方式,进行日常运营。
部门负责人:负责人员培养、调配、职能审批;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完整生命周期内的一切事务。
思考很久后,我打算为这种策略取个代号:「双流机制」。
双向汇报管理,各有职权,这都非常重要,却不是目的。
目的在于「流动」,真正达到无壁垒的沟通,实现资源整合。
「流动」最重要的是环境依托。「流动」在于将沟通自然而然的进行,哪怕是争执。
在企业中,赋予责任人与之匹配的权限,辅以足够开放、包容的「双流机制」,决策管理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及时调配与支持。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良性的内部供求关系,真正实现人、钱、项目(产品)的最大效率运转。
然后,集中火力聚焦在最艰巨又最有价值的部分。
经济寒冬下,企业「越冬」的3点思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