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望秦川》:给我一个回家的理由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颀弃官隐居颍阳东川,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相互唱和。当他出长安,过秦川时,被长安的壮丽以及秦川中萧瑟的秋景所触动,有感而发,写下了《望秦川》一诗,原文如下: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我早晨向东眺望秦川,发现已经离秦川很远了。这时,太阳正从东方的山峰上冉冉升起。在首联中,诗人开篇点题。“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地域广阔,没有相当的距离,是无法眺望秦川的。所以,诗人以一个“迥”字点出自己与秦川之间的距离。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诗人离开长安,但他对关中一带依然怀有眷恋之情,于是,他停下来,迎着朝阳,眺望秦川。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远远近近的山峦和河川都很明净,连绵不断的宫阙重重叠叠。颔联承接首联,写所望见的秦川风景。此时,旭日东升,光线充足,视野开阔,这为诗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于是,他望见远远近近的山峦,重重叠叠的城阙。诗人以一个“净”字形容秋日秦川明净的自然风光,以一个“重”字形容长安城中宫阙的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秋风吹动千家万户的竹子发出飒飒的响声,秋色笼罩着五陵一带的松树。虽然此时距离长安城已有相当的距离,但诗人依旧能够听到秋风吹动千家万户竹子的声音,这暗示出长安城的居民之多,从侧面写出长安城的繁华。“五陵”是长陵、安陵、阳陵、平陵的合称,是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均在渭水北岸。在秋日的早晨,五陵一带的松树虽然依旧苍翠,但秦川的草木已有萧瑟之象,这种景象烘托出诗人的惆怅之情。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我产生了归去的感慨,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在尾联中,诗人直抒胸臆,收束全诗。据《论语.公冶长》,孔子困陈,有“归欤”之叹。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诗人化用典故,点明自己归隐的志向。诗人以“霜露”比喻艰难困苦,正因为长安“霜露浓”,没有机会实现理想抱负,于是才有离开长安去归隐的打算。
诗人出身于唐朝士族赵郡李氏,但考中进士之后,长期担任新乡尉之类的小官,经过五次考核,都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于是,诗人淡泊了仕进之心,在晚年时辞官归隐故乡。我们不必苛责诗人逃避困难,他的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心灵找一处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