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西梧桐

         这周刚出了一个网络段子,说的是贫民窟女孩和下水道女孩。于是,人人自嘲,得了“没钱症”,会“注孤生”,纠结于怎样才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轰隆而过,短短几年,衣食住行逐渐浓缩于掌中屏幕,正经历的现在,会迅速成为被切断的过去。在新时代里混沌的人淹没在无处不在的“苟且”里。是知乎里程序猿的炫富,是微信群里领导随时通知的会,是父母每天发的养生帖,是宝宝每天深夜打扰的睡眠。我们总是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总觉得哪里不对。

        很多人认为,平民的苟且并不高贵。平凡、耐得住寂寞的生活方式并不值得尊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苟且的蹉跎中,唯有“诗和远方”才值得寄望。可是如果连眼前的事都做不好,那么即使跑到远方,还是一样苟且。过分蔑视现在,将现实问题污名化,其实是不承担责任的逃脱。

       “苟且”有种临时感,似乎只是通向诗意远方的过渡阶段。然后,这种临时性的状态远没有想象中过得快,有些人苟且了几十年,有些人苟且了一辈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可以让幼稚而热血的青年们变成世故圆滑的“社会人”。大学象牙塔里讨论着诗歌与哲学,初入职时的房子、车子、妻子和儿子,人到中年时候的派系斗争、厚黑手段、蝇营狗苟的秘籍。

        作为85后的我们,已经与年少时的诗意作别,流浪远方的念头也已经打消。所有诗意的期盼都给了孩子,希望宝宝能做模特、当画家,所有远方的设想也都给了孩子,自己实现不了的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梦,希望孩子能实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