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文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16人  书山花开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2】

先前曾听说村南的田地肥沃,当年竟没有前去耕翻。

现在既然像颜回一样贫困,春耕时节岂能自在悠闲?

早晨将牛车驾好,登上程途,已经情飞九天。

鸟儿啼鸣,欢迎新的节令,清风送来沁人心脾的余寒。

寒草复盖着荒废的小路,少有人来,远离烦嚣的人间。

所以那位植杖而耘的老人,才悠然自耕,不再回还。

我所识事理也许愧对“通识之士”,所要保全的难道那么简单?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8】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0】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仰慕高风不可及,立志长期事农耕。手持型耙去干活,笑语殷勤慰农民。田野平旷来远风,禾苗长势日日新。一年收成虽未定,眼前景象暖人心。有时耕作有时歇,未有行人来间津。太阳落山结伴回,提壶备酒邀近邻。吟诗且把柴门掩,愿为农夫终此生。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0】

本诗作于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隆安四年,渊明三十六岁,入桓玄所辖州府任职。隆安五年冬,母丧返归,自此退职。次年(元兴元年),进占荆州的桓玄又进一步攻陷京师,称太尉,总揽朝政。国事无望,使陶渊明坚定了射耕自资的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两首诗便是元兴二年亲自参加春耕之后的作品。将南亩田含取名为“怀古”,体现了追慕古贤而亲耕的意思。第一首写返耕而陶冶于自然的愉悦,折射出原先官场的不洁与自己的不畅;第二首写农事与交往的欢欣,由转志长勤委婉道出优道不优贫的本心。本诗受到历代佳评。清·王夫之称云:“通首好诗,气和理匀”,诗中不少佳句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如“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亩亦怀新”等,体物精细而韵味悠长,唯素耕者能得之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6】

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两年前,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渊明因遭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两首诗作于同一年的春天,这时诗人已经开始躬耕。“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诗人通过怀古言志,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以及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33】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因母丧离职返家。这两首诗即作于同年春。诗人从多年的仕宦生活中认识到自己治世思想无法实现,于是决计归田隐居,宁肯力耕也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第一首诗是通过写一年之始的田园生活,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后不仕的乐趣。

前四句写诗人昔日虽家有田亩,但自己并未亲自耕种;如今家境贫困,春耕自不可免。中六句写诗人早起驾车下田的心情以及沿路所见景物。后四句,诗人就跟前景物而联想到古代隐士,决心不顾所谓通达者的非议,要保持自己清高的志节。最后一句中的“保”字,总括全篇,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既自谦又自负,婉折有姿。

【张彦《陶诗今说》,p23】

这是一首颇有名气、受人喜爱的田园诗。作为一位才德出众的文化人,从出仕到归隐诗人经历了一段很不寻常的过程,从本诗中也可窥视出来。

第一,他也是接受过儒家思想的人,“先师有遗训”嘛;第二,早年他也是想入仕的,没打算甘心当一个农民;第三,最后(四十一岁)辞官归里,以农为生,是当时的“乱世”迫使他使然,最后成就了顶天立地、流芳千秋的历史名人。

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乱世”出伟人、名人。这只是一方面的“成因”,即常说的“外因”。我们还知道一句名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主要的。陶公的内因是什么呢?是他经过长期历练和陶冶最后铸就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也即他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他成为“名人”的脊梁。

这两首诗,诗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一帧情景交融、美轮美奂的江南好画:鸟鸣、新节、冷风、寒竹、平畴、良苗、日入、长吟,从早至晚,从景至人,无不历历在目,呼之欲出,美不胜收!读之如同含饴,甜滋滋,乐而忘忧。

书,如药;诗,如良医!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75】

才开始田间劳动的作者,一方面对这种自然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上为自己的选择进行着默默的争辩。诗题中的“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的意思。所怀的对象,都是当年与孔子有过思想冲突的隐者。这事实上,也是作者自己有关“出世”或“入世”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新春田间生活的美好,让他觉得深深地理解了“植杖翁”,但从道理上讲起来,又觉得有愧于像孔子这样的“通识”之人。所以,在诗的最后他问自己,过这种躬耕避世的生活,所保全的难道就都是浅陋的东西吗?

【辑评】(p19)

锺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锺伯敬曰:幽生于朴,清出于老,高本于厚,逸原于细,此陶诗也。读此等作,当自得之。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即理愧通识”二句)往田舍乃着此闳论作结。躬耕之内,节义身名,皆可以自全,纵不能为颜子,不失为文人。“保”字总括通首,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自谦自负,两映生姿。

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三:(“鸟哢欢新节”二句)“欢”字、“送”字,巧丽天然。

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无心标置,意境自合。“泠风送余善”,泠风何善?此非轻裘重带语,即是凭流弄月,胸次通乎寒暑而如一者也。人谓渊明得道,庶或有之。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2)《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