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说?他又不是你的仇人
中国蒙台梭利早教开创者、早教品牌“新爱婴”创始人——王惠文老师说过:
“很多人都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实上,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爱和尊重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情感。”
教育孩子,请从好好说话开始。
中国的家长们普通存在一个认知缺陷,就是她们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可以随便打骂,甚至可以操控她们的人生。正是由于这种错误认知,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遭遇了好多瓶颈,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我们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出现:即使家长说破嘴皮子,孩子身上的问题和坏习惯依然没有任何改观,这使得我们家长和孩子陷入了一种死循环中,家长越说孩子越不做,孩子越不做,家长越愤怒,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其实我们大多数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常常忽略一个问题,用一个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用一个平等的态度来和孩子好好地进行沟通。
不是有一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吗?
这就是最好的例证,看看家长们通常用一个什么态度来和孩子沟通吧。这是今天发生在我家最真实的一幕:
轩同学想要自己进厨房做鸡蛋片,结果在搅拌鸡蛋和面粉的混合液的时候,弄得碗里全是疙瘩,在旁边的爷爷看到了,立刻训斥到:“你说说,你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好还什么都想做。”
于是轩同学立刻向我求助,“妈妈,鸡蛋和面粉我总是搅拌不好,你来弄吧!”
我立刻来到儿子身边,轻声的宽慰道,“儿子,没关系的,这个面粉和鸡蛋液的搅拌,本来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别说是你了,我在前面好几次的时候也是弄得全是疙瘩,没有人能在没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就能很顺利的完成一件事,有失败太正常了,只能证明我们还不太熟练。”
于是我陪儿子一边加面粉一边搅拌,搅拌的时候还告诉他应该注意注意些什么,还一边商量是预备做一个薄一点鸡蛋片还是厚一点的鸡蛋片。
我告诉儿子如果想做薄一点的鸡蛋片就将蛋液做稀一点,如果想做厚一点的,就需要将蛋液做的稠一些。
儿子说,想做一个厚一点的鸡蛋饼,于是我们继续加了一点面粉进行搅拌,这时发现蛋液已经很粘稠了,但是蛋液的量貌似还不太多,于是经过和轩同学商量,继续打进去一个鸡蛋(轩同学自己动手打鸡蛋),搅拌均匀之后,我们一致觉得无论是蛋液的量还是粘稠度都刚刚好了,然后轩同学又在蛋液中加入了少许盐。
接下来就是在电饼档中加入植物油抹匀,将蛋液均匀倒入,盖好电饼档盖子。
下一步轩同学要准备一些黄瓜丝卷在鸡蛋片中,这时轩轩怕自己切丝切不好,希望我来切,我在一旁赶紧鼓励他,“没关系的,只要不切到手,黄瓜丝切粗了切丑了都无所谓的,反正我们最后是将他们吃到肚子里去的。退一万步说,因为是自己做给自己吃的,只要自己不嫌弃它丑,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品头论足的。”
轩同学在我的鼓励下,很勇敢的拿起刀架上的水果刀(他应该是害怕菜刀切到手)来切黄瓜,这时站在旁边的爷爷再次看到,又开始说,“你拿拿把刀,怎么.......”
估计是爷爷也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不太合适,于是说了半截就停止了。
最后轩同学很顺利的将黄瓜丝切好,这时鸡蛋饼也做好了,轩同学在饼上面均匀的抹好番茄沙司,然后将黄瓜丝在上面摆好,在从一边一层层卷好,然后切成四段,做成寿司模样拜倒盘子了。
孩子兴奋极了,还用自己的ipad 拍照留念,还发了朋友圈。
果然自己做的饭就是香,轩同学用5分钟将3块鸡蛋卷吃光了(在吃他的杰作之前,让我们家的每一个成员都尝了一口),剩下最后一块却不在动它了,我以为是轩吃饱了,结果轩说,是因为太好吃了,自己不想一下子吃完,最后一块要留着慢慢吃。
从下班回家到吃饭这一段短短的时间内,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慢慢呈现出来的谨慎、小心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其实是与轩同学的本性相背离的,他的性子是个爱冒险,喜欢探索,任何事情都喜欢冲在前面的个性。
或许就是由于这个个性太鲜明了,所以在过去的10年中,他一直在各种新鲜事物面前都是一种亢奋状态,而这种亢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太容易毛手毛脚,也太容易在日常中出错,我们基于少收拾烂摊子的前提下,养成了去阻止和打压他这种激进状态的习惯。
就是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惯性管理方法,孩子在一点点丧失自己对事情的勇气和信心,这个发现令我很沮丧,也很懊悔,还有对孩子的心疼。
在学习正面管教时,有这样一句话,孩子身上的大多数错误,父母都要负一半责任。
孩子大多数不良行为更多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不适应性行为,而这种不适应性行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给予孩子的锻炼次数不够,才导致他的不熟练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家长在平时大包大揽,没有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一种行为,所以我们家长责无旁贷。
既然彼此都存在错误,我们家长又凭什么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站在孩子对立面上对他们说三道四的指责和批评呢?难道这样就能算一名合格的父母吗?
温柔的话语会让我们的孩子如沐春风,也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教育孩子,用好好说话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