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孝公去世前说了一句话,加速了商鞅的死亡
秦国变法二十余年,效果显著,秦国国力大增,商鞅一战收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正如当时嬴渠梁割地求和时对公叔痤说的“二十年后,我会再夺回来的。”
一、大业已成,心力殆尽
可正在此举国同庆的时刻,秦孝公病危,他的病,如神医扁鹊所言:
非体变之疾,实体能之疾,体能之疾,是人体每一器官都完好无变,但每一器官的功能,却全部衰竭,人无病痛,身体却无力振作,日渐衰弱”,究其原因“心力损耗过甚,人体精能是有数的,经年累月,殚精竭虑,犹如炉中之火,熊熊不息,业绩未竟,则心力十足,神气健旺,若一朝事成,心力骤驰,体能骤失,如炉中木炭燃尽,而火势难继。
也就是说,秦孝公是体力过于透支,自他即位,全部精力用在了国家的治理上,他唯一的梦想就是使秦国强大,一雪国耻。也是这个梦想,一直支撑着他,支撑着他在每个夜晚秉烛夜读,支撑着他变法强秦。
自即位后,他受到了来自各方源源不断的压力,内部,国力弱小,变法又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外部,东方列国虎视眈眈,六国结盟预分秦。
他太迫切使秦国变的强大了,于是他发布求贤令,启用商鞅,强力变法。
在他梦想实现的那一刻,唯一支撑他的信念消失了,于是他心力骤驰,体能骤失,器官衰竭。
二、若太子不可扶,商君可自立为秦王
如今,太子已立,国力强大,一生的心愿已经达成,临走之前,只有一件事情令秦孝公放心不下,那就是商鞅的归宿。
这位为了变法,殚精竭虑,与自己肝胆相照、生死相扶的兄弟,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今天。这位老兄弟,大公无私,一身正气,为了变法,他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了,太子、嬴虔、甘龙、老世族,有太多的人想让他死了,如何才能护他周全?
往事历历在目,回想当年,变法伊始,自己信念坚定的对着商鞅说:“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商鞅对自己回道:“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当年何等的壮志雄心,如今,老啦!都老啦!
想着想着,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秦孝公脑海里,如果让商鞅做秦国的国君,不但无人敢伤害他,对于秦国未来的发展,那也是很有利的。
于是,在一次私下的交流中,秦孝公对商鞅说:“还是由你来做这个秦国国君吧!”当然,被一身正气的商鞅拒绝了,原因是如果他当上国君,秦国变法必将付之东流。
如今,新法登基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商鞅成为国君,那么变法就会被说成是为了谋权篡位的野心谋划,届时,秦国必将大乱。
当然,这是一次私下的谈话,没有第三人在场,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出现在第二次,秦孝公弥留之际,地点函谷关,在场人员有太子嬴驷、商鞅、车英、函谷关将军子岸、副将司马错、玄奇。秦孝公感觉自己支撑不住了,生命已经走到了终点,他当着众人的面对商鞅说道:“天下为公,嬴驷若不可扶,商君可自立为秦王。”话刚说完,镜头给了太子一个特写。
公室之间,血缘关系,为了君位,尚骨肉相残。想当年秦孝公顺利继位,那可是秦献公牺牲了嬴虔一个手指头为代价的,何况当着如此多的人说出这么一句话,太子肯定会耿耿于怀。
所以说,他的这句话无疑加速了商鞅的死亡,太子正好可以借着老世族、甘龙、嬴虔等人对商鞅的发难,将商鞅置于死地。
三、历史对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东汉末年,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当然,那时刘禅还小,如若刘禅已是弱冠之年,我想即使他对诸葛亮没有办法,他也一定会对诸葛亮心存芥蒂。
很多人分析,称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看他对刘氏江山是否有所觊觎,刘备很擅长玩这些心理战,正如他曾经为了收买人心,摔阿斗一样。
可是秦孝公是否有这种试探的想法呢?或者是故意这么说的,使太子对商鞅同样心存芥蒂,我想不是的,秦孝公与商鞅两人是青山与松柏般的存在,就如老甘龙所说:“如此君臣相遇,几乎化成了一个人,从古至今,君臣同道如嬴渠梁与卫鞅者,绝无仅有。“
俗语说关心则乱,弥留之际,由于过分想着商鞅的安危,一心想着如何可以护他周全,甚至为了这件事情乱了心智,可是没有想到,一句“商君可自立为王“,加快了商鞅走向死亡的速度。